近年來的中考題型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穩而少變”。這種“穩而少變”的命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給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的老師們提供了以練制勝的方便。他們常常針對考點和題型設計進行專項訓練,有的放矢,各個擊破,用“以不變應不變”的原則迎戰高考,并在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了很多先進的、可資借鑒的方法和技巧,讓諸多同行們從中受益。
在此,筆者也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專門談談仿句訓練的一般方法。
仿句是近年來中考題型中的常考內容之一,通常占3~6分,分地區、分內容不等。在題型設計上如果說有變化,也大多是答題要求(如變仿句為改寫、續寫)、取材范圍等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大同小異,教師和考生們完全可以從練仿句入手,靜中求變。
仿句是寫作教學的一個分支,說穿了,是扶著考生走路,教著考生說話,引導考生作文。給你一個例子,就是給了你一個思維和組句的模式,然后你照著這個模式來,不是鸚鵡學舌,而是舉一反三,融匯貫通,全看考生的悟性。
但寫作一方面是練出來的,另一方面卻離不開教師必要的思維和技巧的指導與點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君一語,茅塞頓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單就仿句來說,我們歸納了四步答題技巧,簡稱“四步曲”。
第一步,分析格式定方向。
每一個仿寫題拋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這個分析出來的基本格式,就是我們仿寫句子的大致方向。比如下面這道考題:
例1:以我國自然景觀為例,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寫兩個句子,構成一組排比句。
巍峨的喜馬拉雅山,猶如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屹立于廣闊天地之間,她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的象征;……
熟悉這類考題的學生一看就知道,考題例句的基本格式是:“對象+比喻+描述+評價”,即先拋出明確的寫作對象,再對這個對象使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然后根據需要選準角度進行描述,最后對對象作出切實而中肯的評價。四個句子簡明生動,意義連貫,構成一個完整的表意整體。明確了這一點,考生答題就容易多了。
例2:在橫線處填上兩個恰當的分句,使它與所給的例句句式相同,但所舉例句的內容必須是正面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又何至于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若 ?假若 ?
分析這個例句的基本格式就是“假如當初+誰+能(兩個四字詞)+何至于……(兩個四字詞語)+疑問語氣”。這里強調兩個“四字詞語”,是因為在這樣的語言組合中,使用相同格式的句子可以使結構整齊,語勢連貫,達到極強的表情達意的效果。當然,如果因為表意的需要,確不能做到這一點,這里也無須刻意追求。
第二步,看清要求選題材。
通過分析,把握了例句的基本格式之后,下一步就是看清題目要求,準確選取題材。比如上面的例1,考生單看例句,很可能在答題的時候馬上想到一個寫作對象:萬里長城。但細心的考生是不會這么盲動的,他很快會否定這個題材,因為他看到了題目的要求是“以自然景觀為例”,萬里長城不是自然景觀,當然就不在仿寫之列。再比如例2,一些考生單從例句入手寫句,想到了“假若當初毛澤東不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轉戰大西北,又何至于能取得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呢”這一中國革命的重大史實,自己非常滿意,殊不知,這個答案也不符合答題要求。句子寫得對不對暫且不論,單看題目要求它就在被淘汰、被否定之列。題目要求“所舉例句的內容必須是正面的”,而仿句中的“不”正好與之相反,所以,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求考生關注例句格式中的“能”字。除此之外,單就例2說,只關注題目中的要求是不夠的,還要關注例句中的要求。例句首句是一個總起句:“歷史是一面鏡子”,這就規定了后面的仿句必須圍繞歷史選材;例句的第一個分句寫的是歷史人物“商紂王”,這也有意無意地暗示了考生只能寫歷史上能夠影響歷史發展、演進的帝王將相,而不是平平常常的小人物。有學生寫:“假若我當初能認真聽講,及時復習,又何至于落得個貪玩好耍、不求上進的壞名聲呢?”這個句子的工整與否、好壞如何暫且不論,單看他的寫作對象“我”就與仿句要求相去甚遠,這顯然是不成功的。
第三步,拓寬思路廣獵取。
把握住了仿寫的基本格式,看清了題目的寫作要求,第三步,就是拓寬思路,廣泛搜尋適合仿寫要求的對象和內容。比如例1,自然景觀中,除了喜馬拉雅山之外,還有很多的大山大江大河,都可以成為寫作題材。有同學想到了“奔騰的黃河”,“寬闊的長江”,“廣闊的蒙古大草原”,甚至想到了初中教材中的“溫柔的南廣河”等等,都是符合要求的寫作題材。而例句2中,除商紂王之外,歷史上有名的、可給后世以借鑒的君王還非常多,如南唐后主李煜,蜀漢后主劉禪,蜀漢名相諸葛亮,一代名臣文種……都是同學們很快便能想得到的歷史人物。只是在實際造句中,大家發現李煜和劉禪在很多方面類似,如他們都不能“親賢遠佞”、“勵精圖治”,卻都落得了“國破身囚”、“辱為臣虜”的結局。所以,二人取其一,最好不同時選用。
第四步,煉字煉詞求精工。
煉字煉詞的功夫,不單是在作文中需要,仿句中也同樣需要,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功夫在仿句中體現得更為直接,更為明顯。與例句的和諧一致,結構勻齊;分句間的意義連貫,邏輯嚴密;用字用詞的簡明準確,不重復啰索,都表現為煉字煉詞的功夫。在例1中,如果我們仿寫出這樣的句子:“奔騰的黃河,像一個年輕強健的運動員,奔馳在運動場上……”,這很顯然缺少字詞錘煉的功夫。開始用了“奔騰”,后面再加“奔馳”,無論如何是有些拗口的。從分句間的邏輯聯系來看,說“運動員”奔馳在“運動場上”是可以的,說“黃河”奔馳在“運動場上”,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該句的主語是“黃河”,所以仿句欠準確。如果對應例句中的“屹立于廣闊天地間”,將其改為“馳騁在遼闊土地上”,就比較妥貼了。例2中,如果學生在仿寫時老是重復使用例句中“廣開言路”、“察納忠言”、“身敗名裂”、“葬身火海”這一類詞語,就不但使組句前后重復啰索,缺少文味,而且可能違背史實,鬧出笑話。比如我們仿寫成“假若當初項羽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又何至于落得個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結局呢”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換成“假若當初項羽能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又何至于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火海的可悲結局呢”就與歷史事實大相徑庭了。所以,煉字煉詞不單是一個語法和組句的問題,還同時是一個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問題。學生只有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文字,才能仿寫出成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