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qiáng)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fēng)欲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過湘扛,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蚜然洼然,若垤若穴,盡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yuǎn)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3.柳宗元這篇《始得西山宴游記》,跟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樣,都寫到了游山賞景、頹然酒醉、日暮遲歸。但這兩篇名作在寫景記游時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也都一樣呢?請你按照自己的理解,談?wù)勀愕目捶ā?/DIV>
答: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譯文:
(十九)(2003年天津)
醉翁亭記(節(jié)選)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這個片段寫了四種情況。從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種情況的短句.依次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2.下面各組句中的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往來而不絕者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臨溪而漁蒞臨指導(dǎo)
C.宴酣之樂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D.泉香而酒洌雜然而前陳者
3.將“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譯文:
4.聯(lián)系全文看,對作者在這個片段中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山水之樂
B.與民同樂
C.被貶后的抑郁心情
D.“醉”與“樂”的和諧統(tǒng)一
5.從作者所表達(dá)的思想境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一樣具有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所展露的“,”曠達(dá)胸襟。
(二十)(2003年重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下列句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于聲
B.人恒過國恒亡
C.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大計亦死
D.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翻譯:
3.本文指出,擔(dān)當(dāng)大任的人必須從三個方面經(jīng)受艱苦磨難。其中,思想上要,行為上要。(用原文回答)
4.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體會。(不超過20個字)
答:
(二十一)(2003年咸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故君子有不戰(zhàn)()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慘無人道
B.委而去之去國懷鄉(xiāng)去留兩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陳無微不至
D.攻親戚之所畔輟耕之壟上始齔,跳往助之
3.在文中的橫線上填寫原文句子。
4.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
②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譯:
5.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為什么說這一觀點是孟子“仁政”主張的具體體現(xiàn)?
答:
(二十二)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揖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平。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試題(一)(2003年吉林)
1.范仲淹是(朝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我們學(xué)過他的一首詞是。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增其舊制()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前人之述備矣()
(4)去國懷鄉(xiāng)()
3.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xiàn)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請結(jié)合這兩段內(nèi)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答: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dá)了對友人膝于京的勸勉,結(jié)尾作者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慨嘆。就全文來看,這句話有何言外之意?
答:
5.“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zhì)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jié)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一談你的體會。
答:
試題(二)(2003年煙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
2.下面每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或異二者之為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忠之屬也,可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一戰(zhàn)
D.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微斯人,吾誰與歸?
4.文段中加點詞“進(jìn)”指的是,“退”指的是。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這句話在今天對我們有什么教育意義?
答:
(二十三)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guān)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試題(一)(2003年荊州)
1.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zhǔn)確的一項是()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yǎng))
2.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A得之則生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義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3.指出翻譯有誤的一項()
A.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你吃
B.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為了所認(rèn)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賢者能勿喪耳——(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4.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A.作者在文中表達(dá)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yīng)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yōu)美,情感強(qiáng)烈,說理透辟。
試題(二)(2003年徐州)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呼爾而與之()
②乞人不屑也()
③妻妾之奉()
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B.得之則生,弗則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余因得遍觀群書。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兩個畫線句子。
①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4.從全文看,這段文字論證的中心是:
(二十五)(2003年哈爾濱)
出師表(節(jié)選)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bǔ)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瑫詴耻娛拢囉糜谖羧眨鹊鄯Q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主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遺:
痛恨:
2.把下面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3.諸葛亮在安排內(nèi)政時推薦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
4.選文第三段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答:
(二十六)(2002年揚州)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在句中的意思。
(1)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2)由是感激()
(3)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4)攘除奸兇()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之:以傷先帝之明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狼》)
B.于:不求聞達(dá)于諸侯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C.以: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D.故:故五月渡瀘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3.第①段文字著重記敘了劉備和諸葛亮兩件事。
4.寫出第②段劃線句的譯文:
(二十七)(2003年河北)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與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文章中表明曹劌“請見”原因的句子是什么?(請用曹劌的話回答)
答:
2.將文章中空缺的語句填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答:
3.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③公將鼓之
4.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②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5.你是否贊同曹劌“夫戰(zhàn),勇氣也”這一觀點?請談?wù)勀愕睦碛伞?/DIV>
答:
(二十八)(2003年濟(jì)南)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xué)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所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1.依據(jù)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各寫一個成語。
①北顧黃河之奔流()
②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
3.作者說:“人之學(xué)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所為?”你同意他的看法嗎?請談?wù)勀愕恼J(rèn)識。(2分)
答:
(二十九)(2003年陜西)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xué)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1.選文以孟子和太史公為例,談到寫文章的人要善于“養(yǎng)氣”,你認(rèn)為他們兩人養(yǎng)氣的途徑是否相同?請談?wù)劺碛伞?/DIV>
答:
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
答:
3.除文段中作者的觀點外,你認(rèn)為寫文章時“養(yǎng)氣”的方法還有哪些?
答:
(三十一)(2003年鹽城)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桃花源記》)
[乙)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大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1.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至于負(fù)者歌/于途
D.往/來而不絕者
2.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悉:
(2)雜然而前陳者陳: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4.甲段中所描寫的美好景象,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即;乙段所選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這句話是。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與乙段“觥籌交錯”中的“交錯”兩詞的古義完全相同。
B.“豁然開朗”寫出了漁人進(jìn)入桃源后的感受,“蒼顏白發(fā)”暗示出歐陽修已老態(tài)龍鐘。
C.甲、乙兩段文字語句錯落有致。前者重在寫景,后者重在寫人;前者實寫,后者虛寫。
D.甲段主要描寫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圖景,乙段主要描繪太守與民同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