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有效教學?
1、內涵:“有效”屬于目的論的范疇
○ 效果 —— 用最生動、簡便的方式使學生學會最 深奧、復雜的內容;
○ 效益 —— 以最低的成本,在單位時間內,使學生得到盡可能有效的發展。
2、特征:有效性是一個相對的價值判斷
○ 價值 —— 參照于什么標準?
○ 對象 —— 表現于什么對象?
○ 條件 —— 存在于什么條件?
○ 范圍 —— 限定于什么視野?
二、現代課程教學論對教學價值——有效性的追求
以特定的公民素養為核心的三個要素:
1、學科知識及其概念體系的生成;
○是什么
○為什么
2、學科思維方式、方法、策略的建構;
○怎樣知道是什么、
○如何得到為什么
3、作為學習主體的情感體驗:
○ 對學習內容的情感體驗
○ 對學習方式的情感體驗
○ 對學習氛圍的情感體驗
三、中學歷史課程的價值追求
1、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的人文素質
○ 懂得今天是過去的延續和發展,歷史中有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智慧和創新的經驗,養成初步的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的認知興趣。
○ 懂得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養成初步的繼承優秀傳統,學習世界先進,建設家鄉、振興祖國的民族精神。
2、處理歷史及其有關問題的實踐能力
○ 史實與闡釋
在學校學習中,學生首先學習的是史學確認的客觀史實,如,“唐太宗是唐朝的皇帝”、“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舉行”等;其次是史學以特定的思維形式對客觀史實進行的闡釋,如,“唐太宗是一位開明君主”、“……是……的基本特征(或條件、原因、結果)”等。通俗地說,這兩種知識就是我們常說的史學確認的“是什么”和“為什么”,是課程學習的實體。
○ 過程與方法
通過濃縮的方式和文字、符號、圖像等各種媒介,可以使學生比較迅速地知道史學積累的史實及其闡釋。雖然,這些史實及其闡釋本身是思維過程和學術能力的結晶,但實踐表明,其效果有可能使學生僅僅將其作為外在的知識形態停留在記憶水平,只會鸚鵡學舌或紙上談兵,并沒有經過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現實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還必須通過一些精心設計的典型的、濃縮的,在本質上像史學那樣的認識與探究客觀歷史的經歷和體驗,從經驗的建構上激活已學的史實及其闡釋。與此同時,獲得史學“怎樣知道是什么”和“怎樣認識為什么”的知識,即史學在認識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識。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對課程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氛圍等三方面的體驗和感悟。由于后兩方面目標與要求在諸課程中具有共性,所以歷史課程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第一方面的目標,即在認識歷史及其相關問題時體現的情感傾向和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能在新的比較開放的話題和情境乃至較持續或長期的行為中,對基于唯物史觀及其發展的立場觀點表現出一定的情感傾向和價值趨同。
在實踐中,要特別注意的是:
目標是預期的通過教學后,學生的變化和發展,是教學的結果,不是教學行為本身。所謂三維目標是形而上的三個逐漸深入的觀察視角,觀察的是一個活生生的,在形成的過程中、在結果中都是渾然一體的對象,而不是三個對象。在教學中,是“一張皮”,而不是“三張皮”!
例:婚姻與家庭、商朝與青銅文化、科學研究與民眾教育、兩河流域、羅馬法體系
四、教學案例分析與討論
1、“秦末農民戰爭”設計
(見附錄。)
2、馬戛爾尼訪華失敗探源
(見錄像。)
3、“宋江投降迷案”
(見附錄)
三個案例的啟示——有效教學的前提是:
★ 內容理解的深廣度;
★ 目標意識的清晰度;
★ 問題診斷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