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引導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
教師圍繞主題補充或重新整合課本提供的歷史材料,比如用不同時期國王的圖片說
明國王逐漸的“統而不治”;用“Parliament”(議會)一詞的由來說明議會的特點;補充《大憲章》、《權利法案》等原始材料的摘錄內容,說明議會制度的不斷發展;通過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認識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不斷成熟并推動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最終確立。補充部分時政資料,如英國2004年9月關于獵狐禁令的通過引發的各方爭議的報道說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通過2003年布萊爾準備為伊拉克問題丟官的報道說明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特點等。
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并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原始材料和時政資料,感悟到“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3. 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體驗歷史
引導學生分析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分別選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民主政治的原因,
歸納出其中的一般規律,以此為前提,推導出近代英國選擇君主立憲制的原因,并用課本提供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證。
4. 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景,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詳見[教學構思])
5. 在合作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
上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完成作業:(1)為什么古代中國選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
為什么古代雅典選擇民主政治? 作業無需學生用翔實嚴密的論據進行論證,主要用課本引用的史實作為論據,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關鍵是學會歸納和演繹這種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分析近代英國在政治制度上的選擇。作業可以通過展覽、課堂討論等多種方式進行分享和交流。作業可視為整個單元教學前的學習調查,教師可以利用其相關信息加強對本單元各課某些具體環節的設計。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
教師的教 |
學生的學 |
預期效果 |
1.概念剖析:什么是資產階級代議制度? |
情景創設:①代議制度的英文翻譯是: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system;②在英國議會網上對議會這個單詞的由來也有這樣一段說法:Origin of the word Parliament Did you know ? … that the word ‘Parliament’ comes from the French word ‘parler’, to speak or parley and the Latin word ‘parliamentum’ which was applied to the after dinner conversations held by monks in their cloisters.
問題設計:請根據上述資料,說說代議制度的特點?
資料引入:代議制度的概念、早期英國議會的圖片、美國布什,英國女王與布萊爾的相片
再次說明:代議制度的概念 |
利用已有的英文知識分析后可得出代議制的幾個特點:①要選代表;② 代表要在議會中進行充分的討論,最后做決定。
通過對“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概念的剖析,從宏觀上把握本專題的核心思想,加深認識。 |
在單元學習前對該單元的專題進行剖析,有利于學生對該專題的整體把握。
而且從詞匯的起源本身分析其內涵也是分析歷史的一種方法。
|
2.從英國議會的演變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 |
資料引入:①《大憲章》的部分內容;②詹姆士一世1609年對英國國會的致辭:“國王應被稱為神,因為他們在大地上行使與 神相似的權力……他們造成或廢除臣民,有權使人高升或被推翻,生或死,對所有臣民 和在所有案件中作出判決,僅對上帝而不對任何人負責。”③《權利法案》的部分內容
問題設計:三段材料都涉及到了國王的權力,各有何不同?
結論:《權利法案》的頒布意味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的確立。 |
可分組分別分析三段歷史材料,并得出結論:國王的權力從一度受到限制(但是議會還是在國王的控制下),到國王完全凌駕于議會之上,再到國王的權力受法律的限制,議會的權力超過國王,最終形成君主立憲制。
|
理解英國是“議會之母”的原因,理解英國選擇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歷史背景,同時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
3.再現君主立憲制度在英國確立的過程 |
情景創設:展示三幅英國國王圖片:詹姆士一世、威廉和瑪麗、伊麗莎白二世
設問:詹姆士一世宣稱“君權神授”,威廉和瑪麗甘于受《權利法案》的制約,再到今天伊麗莎白二世的“統而不治”,為什么英國的國王會放棄專制王權呢,只享受名義上的元首之尊呢?引導學生看書回答問題。 |
閱讀課本,思考問題。
在課本中找到君主立憲制確立的過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雖然曾經一度建立共和制,封建王朝復辟,但最終通過光榮革命、《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
理解君主立憲制確立的復雜性、曲折性。了解政黨政治的雛形。 |
4.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不斷發展,行政權的掌握由國王到內閣——責任內閣制度的確立 |
情景創設:《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的權利,保證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但是國王的權利并未一下子消失,比如他還掌握了一定的行政權。
資料引入:時政資料: 2003年布萊爾準備為伊拉克問題丟官的報道
設問:今天英國的國王可以改變議會的決議嗎?布萊爾和下議院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這則材料說明行政權是掌握在誰的手中的?
引入資料: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展示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過程。 |
分析時政資料,得出結論:今天的英國國王不可能改變議會決議。布萊爾是下議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要對議會負責。這就是責任內閣制。 |
懂得通過時政資料認識歷史,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時事。 |
5. 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不斷完善——1832年議會制改革 |
情景創設:英國選舉制度不斷發展的材料(見背景資料)
設問:請繪制英國選舉制發展的圖表,并分析此圖示反映了了什么問題?結合課本內容說說1832年議會改革的原因及結果。 |
繪制圖表,并通過分析圖表認識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就是讓更多的人享受民主權利的過程。而1832年議會改革的原因是工業革命使工商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分享政治權利。 |
認識民主政治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時代而進行的調整。 |
6. 總結 |
設問:英國民主政治(君主立憲制或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過程具有怎樣的特點?英國民主政治本身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
通過本課時的學習及閱讀本課文可以得出結論 |
再一次明確教學目標 |
7. 探究近代英國選擇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原因 |
設問:請你結合自己對古代中國選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或古代雅典選擇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解,談談你對近代英國選擇這種君主立憲制度原因的認識。 |
可在兩個問題中選擇其中一個分組合作完成。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搜集資料,也可通過歸納演繹方法進行推理,得出自己的認識。 |
對課本學習的延伸,通過課外學習加深認識。同時也有助于認識其他歐美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 |
8. 探究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確立的意義 |
設問: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確立有何歷史意義?請你查找相關資料,從對其國內意義和世界意義兩方面談談你的認識。 |
【教學設計說明】
本教學設計是基于專題進行探究式學習而進行的教學嘗試。新課標的教材最大的特點是以專題方式進行編排,反映了新史學所持有的跨學科研究、總體史研究的觀點等, 這種方式將更有利于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較完整的歷史形象與歷史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地把握住了這一特點。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類似專題的回顧(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概念(專題)剖析(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特點)——具體個案分析(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以觀點性認識統帥整個單元的教學。期望學生從中感悟到民主政治發展的特點及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理解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性和必要性,認識到國情不同對各時期各國的政治選擇的影響,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同時,由于本課是單元教學的第1課,設計者期望能夠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的共性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以此進行以后2課的自主探究。在本課的設計思路上,著重于課本中的探究——學生的拓展研究。將課本內容圍繞探究的主題進行了重新整合,并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多種情景和問題的創設,潛移默化地滲透歷史認識的方法。同時設計可供學生選擇進行拓展學習的作業,期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鼓勵學生在教科書提供的信息資料基礎,用自己方式拓展信息資料,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信息意義,最終達到自我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背景資料】
1、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
就國家最高權力的歸屬而言,西方國家可劃分為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與君主立憲制相對的是民主共和制(簡稱共和制),共和制政體的主要特點在于國家元首要經過選舉產生,并不得終身任職。在共和制中,又分為總統共和制和議會共和制。
2. 總統制和責任內閣制
就國家元首、議會和行政機構的相互關系來看,西方國家又可分為內閣制國家和總統制國家。在內閣制政體下,議會不僅是國家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即國家權力中心。政府(內閣)是由占議會中多數席位的政黨組成,并對議會負責。在總統制政體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領導的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分立、相互制衡,是比較徹底的“三權分立"。總統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而不對國會負責。
3. 單一制和復合制
就中央和地方之間,國家的整體和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關系而言,西方國家又可劃分為單一制和復合制。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是指在國家內部劃分為各級行政單位或自治單位,有統一的憲法,有統一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家的所有權力都由中央政府來行使,對外是一個國際法主體。國內各行政單位和自治單位均受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地方政府的權力由中央政府授予,服從統一的國家憲法和法律。復合制國家結構形式是由若干個地位平等的政治實體聯合起來組成的一種國家的結構形式,主要表現為聯邦制形式。聯邦制國家是由若干聯邦組成單位(如州、邦、省等)結合在一起組成的聯盟國家。它有一個聯邦政府,對外是國際法主體,有一部在全聯邦范圍內有效的聯邦憲法;各聯邦成員單位有自己的政府,也有在自己地區范圍內有效的憲法。聯邦政府的權力和聯邦成員政府的權力均由聯邦憲法規定,聯邦政府與聯邦成員政府各自在憲法規定的權限內行使職權,互不干涉。在聯邦制國家沒有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概念。聯邦政府負責全國的外交、軍事、財政、立法等事務;各聯邦成員政府在不違反聯邦憲法的條件下制定本地區的憲法和法律,管轄本地區財政、稅收、文化、教育等項事務。“邦聯制”也可視為一種復合制形式,它與“聯邦制”的主要區別是:“邦聯制”是主權在各邦;“聯邦制”是主權在聯邦。
4.英國議會被譽為“議會之母”的原因
英國在率先創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同時,又率先創建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憲政制度,這就是以議會為實質性部分的議會制。英國議會之為議會之母,理由有如下諸項。
① 歷史最長。 若以1295年召集的“模范議會”為開端,那么,英國持續不斷的議會實踐至今已逾七百年。
② 推翻封建君主制的斗爭極為充分、成功。 與大多數國家一樣,英國曾經有過較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和與之相伴隨的封建君主制。然而與眾不同的是,還在封建君主制下,英國議會就頑強地破土而出,并且一直堅忍不拔地約束王權,直至將王權堅決地置于議會扼制之下
③ 創建新型選舉制度。英國自封建社會時期既已形成了一套議員選舉制度,且一直沿用至19世紀前期。
④ 創建熔權制。 英國式熔權制的主要特征表現在:政府成員由議會平民院多數黨前座議員及其貴族院同黨前座兼任;政府對平民院承擔集體責任和大臣個人責任;政府安排議會的立法工作。
⑤創立多數黨與反對黨模式。 英國議會率先坦然地承認政黨在議會內的存在,并且按各黨握有的議席的多少來分派其憲政職能。獲得平民院多數議席的政黨即出面組閣,行使行政權,同時還獲得組織平民院的立法工作和其它工作的特權。獲得平民院次多數議席的政黨即堂皇地成為領銜反對黨
⑥ 探索現代議會的職責。現代,英國議會將下列各項視為自己的職責:立法、決定國家財政、推舉政府、監督政府工作、審理公眾的申訴、辯論國事、為選民辦事、審理上訴案。實踐表明,除了擔任最高上訴法院外,議會之母所承擔的各項職責符合現代社會對議會的期盼。故而,很多國家議會也將上述各項引為自己的職責。
⑦ 創立議會特權。
⑧ 探索議會專職化。
英國議會之為議會之母,并不是說它提供給我們的全都是成功經驗,而是說它率先探索了代議制之路。它在探索時間上早于各國議會,內容上極為深刻,其經驗或教訓因而都有定型力量,可供我們或借鑒,或引以為戒。(摘編自:蔣勁松 著 《議會之母》,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和www.parliament.uk網站有關內容。)
5. 英國選舉制度的不斷發展
經過憲章運動的斗爭,議會下院于1832年通過《改革法案》,改革了選舉制度,調整了選區,削減了貴族在選舉中的特權,擴大了中產階級的參政權。但享有選舉權的成年人僅從適齡人口的5%擴大到7%。1867年的議會改革將選舉權擴大到城市工人階級的大部分,1884-1885年第三次議會改革使農村獲得和城市同樣的選舉權,此時享有選舉權的成年人比例分別為16.4%和28.5%,顯然還有很大一部分成年男性沒有獲得選舉權。1918年議會通過《人民代表選舉法》規定,男性公民從21歲起,婦女從30歲起,享有普選權,此外還降低了居住資格及收入限制,同時還建立了平等的選舉區,但仍規定了部分人可以享有復票權。1926年選民居住資格由6個月減為3個月。1928年婦女取得了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1948年的《人民代表選舉法》廢除了營業處所、倫敦市和大學選區的“復票制”,實行“一人一票、一票一價”的平等選舉權制。1969年的《人民代表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歲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選舉權。
(摘編自http://www.e-cpcs.org/oldweb/wgyh_d2.asp?id=1089)
6. 英國近代政治制度創立的歷史意義
英國史研究專家程漢大教授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創建與發展過程中,英吉利民族是開路先鋒,其貢獻可謂首屈一指。許多國家在邁出中世紀、邁向近代社會時,在國家機構設置、制度建設等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英國的影響,有的國家甚至把英國奉為效法的模范。試看當今世界普遍流行的議會及議會制度、內閣及內閣制度、政黨及政黨制度、文官及文官制度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政治法律原則,幾乎無一不源于英國。英國是現代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早已為世人所公認。即使在當今社會主義國家的某些機構或制度上,也隱隱約約地打著英國影響的印記。因此,要了解當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現代人類政治文明的來龍去脈,首先必須了解英國政治制度及其歷史。”(程漢大《英國政治制度史·序言》,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7. 胡錦濤:“在中國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是行不通的”
新華網北京9月15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15日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五十周年大會上說,歷史證明,在中國照搬西方政治體制的模式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中國目前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
第2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6. 掌握重要概念美國聯邦政府、1787年憲法等。
7. 理解美國基本的政治制度:聯邦制、共和制和總統制的特點。
8. 了解美國1787年憲法誕生的歷史背景,再一次認識到各國國情的不同對各國政治
道路選擇的影響。
9. 體會民主政治進程的曲折和復雜性。
10. 理解美國1787年憲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式]
1. 結合時政熱點,以及與英國政治制度的比較,從身邊的歷史及在比較中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構。
由于美國和英國都是熱點國家,學生通過平時的新聞對這兩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剛學習完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建立,教師從時政熱點出發,結合學生的學習經驗,通過比較的方法更易讓學生理解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2. 用演繹推論的方法,再結合教師提供的相關歷史材料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美國1787年憲法誕生的歷史背景。
學生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對各國政治制度產生的背景已經有了一個規律性的認識,學生通過平時的學習和閱讀對獨立戰爭也有所了解,基于此,教師再提供1787年憲法頒布前美國狀況的相關材料,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1787年憲法出臺的歷史背景,有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容和意義。課本對此部分的介紹僅限于課文前言,教師應該補充相關資料。畢竟,歷史教育更重要是讓學生知道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這樣更能對今天和未來的發展做借鑒。
3. 嘗試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體驗聯邦主義和邦聯主義之爭,感悟民主進程的曲折性和復雜性。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美國歷史距離學生可謂遠矣,通過角色扮演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到美國建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的艱難歷程,了解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同時進行認識上的遷移,體會今天中國民主政治的復雜性。
4.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提供的材料繪制三權分立的示意圖,加深對美國1787年憲法中分權與制衡重要內容及特點的認識。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
教師的教 |
學生的學 |
教師意圖 |
1.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
情境創設:美國大選:布什和克里的競選大戰
設問1:美國總統的誕生方式和英國首相相同嗎?有怎樣的不同?
設問2:美英兩國選舉方式的不同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兩國政府首腦的權力也不同,有何不同呢?
設問3:英國和美國的國家元首分別是誰?國家元首的產生辦法分別是什么?這說明兩國在政體上有何根本不同?
設問4:美國總統由美國各州選舉人選舉誕生。美國有參眾兩院,選舉人與其在參眾兩院的人數相當,請問這說明了什么呢?
總結:美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共和制、總統制和聯邦制。 |
學生通過時政熱點,認識到美國的總統誕生的方式和英國的不同,美國是由選民直接選出來的,而英國是由議會選出的。美國的總統向選民負責,具有獨立的行政權,英國首相向議會負責。美國實行的是共和制總統制,英國實行的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同時從選舉人制度認識到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度,而英國是單一制。 |
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帶領學生認識總統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的不同,從而對美國的政治制度概貌有所了解。 |
2.1787年憲法誕生的歷史背景
|
情境創設1:美國基本政治制度是通過1787年憲法最終確立下來的, 英國1689年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隨后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和責任內閣制度。
設問1:為何兩國誕生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呢?請你說出你的推論。
設問2:請你嘗試結合所學和課外知識,用具體的史實論證上述觀念。
情境創設2:英國殖民時代美國一個州的情況
設問: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情境創設3:獨立后的美國狀況
提供材料(見背景資料)
設問:美國獨立了,獲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但是其國內仍然矛盾重重,存在著哪些矛盾?這些矛盾的焦點是什么?(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怎樣來解決這一矛盾呢?
情境創設4:角色扮演聯邦派和反聯邦派
兩組同學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 |
①學生利用第1課時所學習的知識,用演繹方法推論出: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兩國基本政治制度的不同。并嘗試結合所學和教師提供的歷史材料用史實論證上述觀點。
美國議會總統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直接結果。 它的形成與啟蒙思想的傳播和美國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也是分不開的,一是美利堅民族的開放性吸收了大量先進思想;二是較早出現并且比較進步的議會制度第三是當地盛行的地方自治……
② 通過了解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及啟蒙運動對美國歷史的影響,認識各國歷史發展中錯綜復雜的關系。
② 結合教師創設的情境和在課外查找到的資料,進行角色扮演,在這個過程中體會美國獨立戰爭之后國內仍然存在的尖銳斗爭,再一次認識到任何新制度誕生的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同時也了解聯邦制在美國產生的特殊背景。 |
讓學生在比較和體驗中進一步認識歷史。“歷史背景”在課本中的表述甚少,但卻是幫助學生認識美國政治制度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故而在教學中不可忽視。 |
3. 分析《1787年憲法》的內容 |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情境創設:分權與制衡是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實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中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是其中一個例證,當然,當時的分權與制衡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專制皇權。
設問1:請你回憶三省六部制的內容,看看權力是如何制衡的?
設問2:請看課本“三權分立”示意圖,美國的“三權分立”中三權指的是哪三權?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情境創設:提供原始材料:孟德斯鳩的關于三權分立的論說
設問:孟德斯鳩言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學生掌握《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有:①總統制;②聯邦制;③分權與制衡
在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對比中,認識到美國三權分立的特點。
通過繪制美國“三權分立”示意圖,再次認識分權與制衡的特點。
結合孟德斯鳩的理論認識到分權制衡學說來自洛克和孟德斯鳩,但美國人把思想、理論轉變為行動、實踐,體現了美國人的政治天才。
|
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美國三權分立的特點。
|
4.對《1787年憲法》的評價 |
情境創設:材料:美國1787年憲法的影響(見背景材料)
設問:作者認為美國1787年憲法有何歷史意義?其局限性在哪?
|
在更廣闊的背景材料中認識1787年憲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性。 |
|
5. 華盛頓的政治貢獻 |
情境創設:華盛頓紀念碑圖文
設問:華盛頓對美國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
|
回顧華盛頓的重大貢獻:美國獨立、共和制、聯邦制、憲政體制、總統制等 |
進一步總結美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
【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內容和時政熱點緊密相關,本教學設計嘗試讓學生從時政熱點中理解歷史,同時又用課堂所學內容去認識時政,在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嘗試把角色扮演引入課堂,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歷史,理解民主政治進程的復雜和曲折性。關于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課文中較少提及,但是本設計將其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期望學生通過對歷史事件發生背景的認識進一步認識1787年憲法制定的重要意義,同時對第一課時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鞏固,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教學設計最后用“華盛頓的政治貢獻”作為全課的小結,一方面是期望學生能夠在更廣闊的知識背景下認識美國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是期望學生們能夠感悟華盛頓的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其作為“精神路標”的力量,從而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借鑒。
【背景資料】
1. 什么是聯邦?
聯邦一詞用法接近拉丁文原詞“feodus”(條約)的意義,說明一種建立在忠誠(拉丁文feodus是fides即“忠誠”的同源詞)基礎上的關系。聯邦共和國的“政府的形式是一種協約。依據這種協約,幾個小邦聯合起來,建立一個更大的國家,并同意做這個國家的成員。所以,聯邦共和國是幾個社會連合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社會,這個新社會還可以因其他新成員的加入而擴大。” “聯邦共和國既由小共和國組成,在國內它便享有每個共和國良好政治的幸福;而在對外關系上,由于聯合的力量,它具有大君主所有的優點。” 托克維爾認為,為了把因國家之大而產生的好處和因國家之小而產生的好處結合起來,才創立了聯邦制度。因而“聯邦既
象一個小國那樣自由和幸福,又象一個大國那樣光榮和強大”,聯邦實現了自由與力量的統一。
——范亞峰 華盛頓的憲政思想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808
2. 分權制衡是1787年美國憲法的重要原則。
分權制衡學說來自洛克和孟德斯鳩,美國人照著食譜做布丁,把思想、理論轉變
為行動、實踐,體現了美國人的政治天才。
分權制衡原則包括三層含義:首先是分權:1787年憲法規定了橫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個機關之間的權力的分立和縱向的聯邦與州之間的權力的分立。分權的目的在于制約,這就是第二層含義:以權力制約權力。其意在通過國家權力內部的相互制約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華盛頓認識到權力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個部門分別掌管,則無蛻化為專制制度的危險。“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于同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門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
制約權力的觀念和實踐根源于對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 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出要“正確估計支配人類心靈的對權力的迷戀及濫用權力的癖好”[72],提出“行使政治權時,必須把權力分開并分配給各個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約,并指定受托人為公眾福利的保護人以防他人侵犯。這種相互制約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現代的試驗中顯示出來。”
但是制約本身不是全部,分權制衡的精神在于平衡。“政府結構必須能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的控制和平衡”。使權力為公眾福利和正義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職能,同時又保持對權力的優良控制,實現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管理與控權的動態平衡,這是分權和制約的歸宿。司法審查制度是實現權力分立、制約、平衡的重大創造。華盛頓認為司法權是保障民眾利益,對于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救濟的重要武器,在憲政制度中起到唯一的平衡擺作用。由此,平衡乃是憲政制度的價值,是憲政制度的理論基礎。
——范亞峰 華盛頓的憲政思想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808
3. 獨立宣言頒布后,1787年憲法頒布前的美國
早在1776年6月,即在《獨立宣言》宣布之前,大陸會議即著手草擬組織中央政府的計劃。第二年11月,由大陸會議通過的《邦聯條例》送交各州批準。邦聯是一種極為松散的國家組織形式。由于各州利益不盡一致,這個條例直到1781年才由全部十三州所接受。根據這個條例。這個新國家正式命名為“美利堅合眾國”;邦聯政府組成,代替了大陸會議。邦聯政府只設有一個邦聯國會,由各州派二至七名代表組成,國會作出決議時,每州只有一票表決權。邦聯議會名義上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大權,實際上如果沒有得到九個州的同意(即當時三分之二以上州的同意),它無權宣戰、締結同盟、鑄造貨幣和確定幣值,不得借債、撥款和確定海陸軍的數額,等等。各州保留的權力大,邦聯政府能否發揮它的職能解決國家面對的問題,這是美國遇到一個首要問題。中央政府權力該大該小,成為此后一定時期內政治斗爭的焦點。
獨立戰爭結束以前,紙幣嚴重貶值。戰爭結束以后,人民仍然深受貨幣貶值之苦。邦聯政府無權直接向各州征稅,國庫空虛。各州資助邦聯政府的款項,往往只不過上繳定額的十分之一。當時,美國所欠外債數達八百萬美元,內債三千二百萬美元。如果沒有能力償還債務,就失掉了繼續借債的信用。在對外貿易方面,美國受英國的排斥,除采取走私等辦法外,很難同西印度群島作有利可圖的交易。美國商人于是轉向太平洋方面,同夏威夷、中國和東印度群島交往,牟取厚利。在這同時,廉價工業品又從英國涌入美國市場,1784年一年之內,英國輸入美國的商品等于美國輸入英國商品的五倍,貿易的不平衡,造成了美國金銀通貨的大量外流。財政經濟的困難,是美國面臨的另一重大問題,又是當時社會動蕩、階級斗爭激化的根源所在。
……1785年,邦聯國會通過《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按單元出售,每單元六百四十英畝,每英畝售價一美元。1787年,國會又通過了《西北法令》,規定俄亥俄河以北地區將來可劃為二至五個州,每當某一地區的人口增長到有六萬男性公民的時候,那個地區即可成為一個州加入合眾國。這些法令推動了向西部移民的運動,而土地的出賣又有助于解決邦聯政府的財政困難。但由于出售土地的單位面積過大,許多勞動者無力購買。大量土地往往數達百萬英畝都落到土地投機公司手里了。
1786年,貨幣短缺成了勞動人民面臨的嚴重問題。在新英格蘭,很多勞動人民負債。他們的產品賣不出錢,無錢償還債務。他們被迫拍賣動產和不動產,土地只能賣到原價的約二分之一,牲畜只能賣到原價的約三分之一。他們還得繳納沉重的苛捐雜稅,面臨著取消贖取抵押品的權利以及沒收財產和被關押的危險。若干州內因此動亂不安,不斷發生起義。1786年秋,馬薩諸塞州的農民,在獨立戰爭老戰士丹尼爾·謝斯的領導下,發動了強大的起義。在城市貧民的支持下,他們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包圍法院,打斷法院對債務農民的審判;打開監獄,釋放無辜被囚的勞動人民。馬薩諸塞的統治者動員了全州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在第二年鎮壓了這次起義。動亂不安使統治階級驚恐不安,憂心忡忡。早在1786年華盛頓就在一封信里說:“每一州都充滿了可燃之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社會安定下來,又是美國統治階級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無論是資產階級或是種植園主都已看到,邦聯政府太脆弱,沒有力量履行國家機器的專政職能。華盛頓曾說:“我們正迅速地臨近無政府和混亂的邊緣。”“上層建筑搖搖欲墜,……將把我們埋入它的廢墟。”許多州的代表要求邦聯國會召開制憲會議。國會同意這一要求,通知各州于1787年派出代表在費城舉行會議,“其唯一的和明確的目的是修改邦聯條例,……以保障聯合的維系。”
——李純武等編《簡明世界通史》
4. 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過程
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準生效的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制定后多年來附有26條修正案,迄今繼續生效。
1777年大陸會議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準施行的《邦聯條例》規定,由當時13個獨立州組成邦聯制國家。邦聯政府的權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國家職權。鑒此,邦聯國會于1787年 2月邀請各州代表到費城修改《邦聯條例》。5月召開會議,出席的有12個州(羅得島州除外)的55名代表,G.華盛頓任主席。主張廢除《邦聯條例》、重新制定新憲法的代表占優勢,使這次會議成了全國制憲會議。出席會議的大都是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的代表,由于利益不同,大州與小州之間又存在著矛盾。經過長時間的秘密討論,直至1787年9月17日才通過新的憲法草案,交由各州批準。全國圍繞新憲法的批準問題展開廣泛的激烈討論。1789年3月4日召開的美國第1屆聯邦國會宣布《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正式生效
5. 三權分立與美國政治體制
美國是實行三權分立最典型的國家之一,所謂三權分立,是指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應的國家機構來分別行使這些權力,同時三個權力機關又相互制衡的權力體制。
三權分立制度是根據近代分權學說建立起來的。近代分權學說由英國的洛克倡導,由法國的孟德斯鳩完成。它建立的根據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理論基礎是與社會契約論相結合的近代自然法學說。
三權分立制度建立實行首先在美國,后為絕大多數的資本主義國家所采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國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在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個州政府都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以佛州政府組織及功能來看,
行政部門:
州長、副州長、州務卿、主計長、財政廳長、農業廳長、教育廳長及總檢察長為主。州長每四年改選,得連任一次。
立法部門:
參議院、眾議院為立法機關。參議院為40席,參議員任期為4年一任,眾議院為120席,眾議員2年一任。
司法部門:
由最高法院(由州民選舉7位法官組成,任期6年)、四個地方法院、20個巡回法院組成
5. 洛克和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
三權分立原則作為一種學說,最先由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提出。在封建專制獨裁統治下,皇帝或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總攬立法、行政、司法大權。17世紀,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689年10月英王威廉接受了《權利法案》,1701年6月簽署了《王位繼承條例》。這兩個法案確立了英國以三權分立為原則的君主立憲政體。洛克在已經存在的政治現實基礎上,提出了立法權和執行權(行政權)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權高于行政權,他講的立法權和執行權分別指國會和英王。因此,洛克所謂的分權,就是分掉代表封建貴族的國王特權,把立法權、司法權一項項奪過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分權理論在政治上具有顯著的進步意義。
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權學說,主張必須建立三權分立的政體,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組成國家。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 “如果同一個人或者是由重要人物、貴族或平民組成的同一個機關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制裁私人犯罪或爭訟權,則一切便都完了。”他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這些法律” 。他還根據英國的政治制度說明各種權力之間的制衡關系,指明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可通過相互的反對權相互鉗制,立法機關的兩部分都受行政權的約束,而行政權亦受立法權的約束,彼此協調前進。
第3課 資產階級代議制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1. 掌握重要概念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
12. 結合歷史材料分析法蘭西共和制政體曲折和復雜的發展歷程,理解造成這一局面的歷史背景。
3. 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從中理解影響各國政治發展的歷史原因。
a) 懂得聯系時政理解歷史的發展,懂得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時政。
[教學方式]
1. 引導學生比較資產階級不同的政體: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君主立憲制度
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在比較中進一步掌握19世紀70年代法國和德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同時進一步認識和分析在不同特點背后各國的不同國情和時代背景,認識到選擇背后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認識到不同的歷史給各國發展的影響,從中再次體會和尊重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
2. 本課是本專題最后一個課時,教師要注意將講授新課和專題總結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夠用在本課時涉及到的新的歷史知識論證與本專題相關的規律性認識:比如民主進程的復雜性、曲折性、發展性的特點;不同歷史背景是不同國家有不同政治制度選擇的主要原因等。
3. 嘗試解剖特殊歷史時間(1871年)發生的系列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事件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并結合課本內容,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對法德兩國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建立的影響。
4. 通過各種方式創設情景,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詳見[教學構思])
5. 既聯系今天各國的政治狀況認識過去的歷史,也引導學生通過過去的歷史認識今天各國政治的發展。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關注世界的發展,體會一個地球人的責任感。
[教學構思]
教學內容 |
教師的教 |
學生的學 |
教師意圖 |
1.導入新課:從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樂”說到法國共和制政體建立的曲折性
|
情境創設: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誕生: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了一個消息后,怒氣沖沖地叫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后來,貝多芬把原來準備送給“他”的交響曲的題詞改為“英雄交響曲 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
設問1:貝多芬原本想把第三交響樂送給哪位英雄?為何他后來又改變了初衷?
設問2:拿破侖是封建君主嗎? |
學生通過對熟悉故事的重新識讀,激活思維。對“舊故事”做新情境下的解讀。
結合初中學習過的知識認識拿破侖的加冕只是法國資產階級共和派與帝制派的斗爭,其實在拿破侖之后,還有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復辟勢力的斗爭。
從一個側面認識當時歐洲民眾對共和的認識及法國民主進程的復雜性。 |
從大家熟悉和感興趣的人和事入手,讓學生對法國共和制政體建立的曲折和復雜有初步的認識。 |
2. 法國共和制政體確立的曲折歷程
|
情境創設:法國概況(詳見“背景資料”)
設問:你從有關近現代法國的發展歷程中讀出了哪些信息?有哪些疑惑?
|
學生討論并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結合今天對法國的認識再次對法國民主進程的復雜性有所認識。
激發學生的思考。 |
|
3. 民主進程中的“關鍵一票”說明了什么問題? |
情境創設:1875年憲法以共和派一票的微弱優勢獲取通過。
設問:一票的優勢說明了什么?一票的優勢為法國此后的民主歷程埋下了怎樣的伏筆? |
學生結合老師提供的背景材料認識到共和派和保皇派的斗爭非常激烈。“一票”之中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一面,從中認識偶然事件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
幫助學生認識今天的法國歷史 |
4.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為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政體? |
情境創設:法蘭西共和國憲法內容
設問1:“法蘭西共和國憲法”為何確立了法國的共和政體?
設問2:根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法國總統和美國總統的權力有何不同? |
學生看書,討論回答問題。
區別共和政體與君主立憲制政體的不同。區別美國的總統制度和法國總統制的不同。再次認識到國情不同各國的政治選擇也不同。 |
再次懂得結合國情認識各國的政治發展。同時也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今天法國的半總統制。 |
5. 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
情境創設1:同是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也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它和法國相比又有何不同呢?
設問1:閱讀課本,思考問題:德國確立了怎樣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
情境創設2:課本“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圖
設問2:同是君主立憲制度,和英國的相比,德國的有何特點? |
學生閱讀課本,了解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的政治制度。
通過比較英國和德國的君主立憲制,認識到君主在兩國政治體制中地位的不同。從而再一次認識德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特點 |
|
6. 探討德國和英國形成不同的君主立憲制的原因 |
設問:為何德國和英國都保留了君主,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君主在兩國的地位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請你談談在這背后的歷史原因。
|
學生結合已學過的知識和課本內容,根據本專題第一課時的示范,認識到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及現實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使兩國選擇的政治制度也出現了差異。 |
|
7. 探討:1871年的德國和法國 |
設問:1871年對于法國和德國來說都是意義深遠的年代。為什么呢?
|
學生繪制簡單的圖示,認識到1870年普法戰爭、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法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之間的關系。從中也認識到歐洲各國歷史發展中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從而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簡單的小結。 |
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
同時促進學生對今天歐洲政治發展的歷史背景的認識。 |
8.拓展研究:1875年的法國為何選擇共和政體? |
情境創設:我們分析了德國和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不同,也認識了在這個不同背后的歷史背景。
設問:正如前面所述,法國在近代政治發展歷程上是幾經曲折,為何1875年的她選擇了共和政體,而且一直堅持了下來呢?(除了德國法西斯占領期間) |
學生在課后搜集資料,進一步認識法國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同時結合課本中所學習到的分析方法,加深對本專題規律性認識的體會 |
既擴充學生的視野,又再一次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
【教學設計說明】
本設計是期望學生能夠此前所學到方法,結合教材內容對德國和法國19世紀70年代的政治制度進行自主探究,結合史實再次論證對民主政治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同時通過對不同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的比較,再次從知識上對本專題內容進行總結。所以,本課既是一堂新授課,同時也是一堂專題總結課。因為課時的限制,教師通過布置與本專題相關的作業:1875年法國選擇共和政體的原因,把學生的思維帶到課外,并對法國復雜歷史進行再次的認識。
【背景資料】
1. 法國概況
公元前高盧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占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10世紀后,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于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侖·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2. 法國議會共和制的建立過程:
法國議會共和制的形成是通過暴烈的革命方式實現的。1789年大革命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創建自己的政治制度的歷史。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國;1848年建立第二共和國;1875年建立第三共和國,是議會共和制。
3. 法國修憲頻繁
自1789年《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始,200多年間,法國頒布了各類不同性質的憲法共11部(其間帝制、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政權交替出現達十多次),另有憲法修正案4個(也有學者統稱上述制修憲為15部憲法),這在西方傳統資本主義國家絕無僅有。 1789年的法國僅有一些封建專制的典章制度,沒有近代意義的憲法。1789年"三級會議"前,三個等級一致強烈要求制定憲法,以限制王權。1789年后,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法國陸續制定過許多部憲法,包括:1791年憲法、1793年憲法、1795年憲法(共和第三年憲法)、1799年憲法(共和第八年憲法)、1801年憲法(共和第十年憲法)、1803年憲法(《共和第十二年元老院整體決議案》)、1814年憲章、1830年的七月王朝憲法、1848年憲法、1852年憲法、1875年憲法、1946年憲法和1958年憲法。法國憲法不僅數量多,而且隨著階級斗爭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其內容,如有關政體、立法機關、國家元首、公民權利的規定,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盡管如此,法國憲法仍有其連續性,如許多國家機構的設置、司法制度等自拿破侖一世以來基本未變;憲法的某些原則,如主權在民、公民的基本權利、普選代議制、共和制等, 200年來已深入人心。因此,近代各國制憲時都不免要借鑒法國憲法。
3. 美國總統制總統和法國半總統制總統
美國總統制總統和法國半總統制總統地位和權力的不同:美國總統兼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獨立掌握國家行政權,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總統實際權力非常廣泛,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不對國會負責,只對總統個人負責,總統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總統的權力來四個方面憲法授權、國會授權先例和最高法院裁決;法國總統的權力很大,是國家權力的核心。從法國政府體制的權力結構來看,法國總統的地位要比美國總統的地位高,因此法國的總統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更為突出。從一定意義上講,在西方國家政權結構中普遍實行三極分立的體制,在法國已演變一種家長(總統)式的三權分立體制,法國的政治制度也已演變為選舉產生的君主制這個法國式的代議民主制度,總統的權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4. 德國歷史
公元前10世紀,境內已有日耳曼人的一支--條頓人居住。公元10世紀初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后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羅馬帝國。13世紀中期以后中央政權衰落,出現封建據。1848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71年,普魯士王國在普法戰爭中獲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實現德國統一。1941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1919年成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國會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占領,并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1949年,美、英、法占領區建立德立場聯邦共和國,蘇占區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
5.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又稱二元君主制。在這種政體形式下,國家雖然也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專制時代的權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于一身,是權力中心和最高的實際統治者。憲法往往是欽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議會是君主的咨詢機構,立法權是形式的,君主不僅擁有否決議會立法的權力,而且還通過任命或指定議員控制議會;內閣是君主行使行政權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產生于資本主義發展較晚、封建地主階級長期擁有巨大勢力的國家,是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聯合專政的一種統治形式,較議會制君主制帶有更多的封建專制君主制的色彩。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和1889~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國家。20世紀80年代,約旦、沙特阿拉伯、尼泊爾、摩洛哥等少數國家仍保留這種制度。
6. 現在的德國政治制度
1949年制定的“聯邦德國基本法”起憲法作用。三權分立的總理制聯邦國家。總理擁有行政大權,由議會選舉獲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推舉的總理候選人擔任。總統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代表國家,多是榮譽性職務。議會負責監督政府工作,審理政府代表報告、預算計劃,制定或修改法案。司法機關奉行“司法獨立”原則。聯邦政府統一領導德國外交、國防事務,各州州政府由本州居民選舉產生,不受聯邦議會(即總理)選舉的影響,在州選舉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成州政府,機構構成與聯邦政府相比只少外交和國防部,州政府負責本州內務工作,在不違反基本法及其他聯邦法律的前提下獨立制定本州法律。如出現司法糾紛則上交設在卡爾斯魯厄的聯邦憲法法院裁決。
三、單元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大小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1688年英國議會中“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發動“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
A.穩定了政局,防止了社會動亂 B.解決了英國的宗教危機
C.緩和了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矛盾 D.君主立憲制開始建立
2.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其目的在于:
A.保障國王的權力和地位 B.保障平民的自由民主權利
C.限制國王的權力 D.保障貴族的一切特權
3.以下關于近代英國內閣制說法正確的是:
A.內閣成員經國王提名,首相批準組成 B.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
C.首相只有行政權,沒有立法權 D.首相無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4.英國新興工業城市的資產階級得以進入議會是在:
A.光榮革命之后 B.內閣制形成之后
C.1832年議會改革之后 D.一戰以后
5.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下列那些方面的混合物①君主制 ②貴族制 ③民主制 ④首相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④
6. 世界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是
A. 《權利法案》 B. 1787年美國憲法
C. 《獨立宣言》 D.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7.對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產生重要影響的歐洲啟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伏爾泰 C.孟德斯鳩 D.盧梭
8.關于美國總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選民直接投票選出 B.總統應向國會負責
C.美國政府內閣不向總統負責 D.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部隊的總司令
9.在美國,聯邦的行政權保持強有力的地位,直接原因是:
A.美國總統的權力 B.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
C.美國立國之初邦聯體制的弊端 D.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10.美國國家制度的根基是:
A.總統制 B.聯邦制 C.共和制 D.民主制
11.法國近代民主道路上顯著的特征是:
A.共和派與封建勢力、君主立憲派斗爭異常激烈,過程曲折
B.頒布了《人權宣言》,為歐美國家民主政治發展提供范本
C.資產階級比較軟弱,未能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
D.無產階級積極參與,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12. 法國共和制最終確立的標志是
A. 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瓦解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通過 D.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13.德意志完成統一的方式是:
A.自下而上的漸進變革 B.自下而上的人民大革命
C.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D.自上而下的改革
14.1871年德意志德國憲法的的最大特點是:
A.皇帝“統而不治”,成為國家象征 B.皇帝實際掌握了國家的主要權力
C.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D.政府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
15. 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度建立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
① 都頒布了法律 ② 都經歷了統一戰爭 ③ 都進行了長期的斗爭
④ 都實行共和制 ⑤ 都實行君主立憲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⑤ C. ①③ D. ②④⑤
二、材料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0分)
16. 閱讀下列新聞報道,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15分)
對英國人來講,除了懷舊意義之外,王室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民族象征。從撒切爾到梅杰再到布萊爾,政府可以更迭,但最“正統”的王室卻只有一個。在歐盟日益一體化的過程中,王室的存在,對于保持英國獨立的“民族身份”將更加不可或缺。
此外,王室也是政府最好的外交官之一。2004年11月2日至4日,伊麗莎白女王出訪德國,到柏林亡者紀念堂里向所有戰爭死難者獻花圈,并在柏林交響樂廳舉辦大型音樂會,邀請名流1850人為修建德累斯頓圣女教堂募捐。女王的這趟舟車勞頓沒有白費,德國媒體稱其為“撫平了英德二戰恩怨的和解之行”。
——《與各國王室一同進入2005乃至2025》,新華網云南頻道 ( 2005-01-11 ) 稿件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請回答:
(1)英王室在英國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什么角色?(3分)
(2)英王室從何時開始在政治生活中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3分)
(3)近現代的英國政府是如何產生的?對誰負責?(4分)
(4)本篇報道的作者認為英王存在有必要嗎?具體有那些存在的意義?(5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本所學內容,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摘自美國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材料二:1963年8月在華盛頓舉行的“為工作和自由進軍”的民權運動集會上,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請回答:
(1)請翻譯劃橫線的句子(2分)
(2)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實質是什么?(2分)
(3)1868年即美國建國92年之后頒布的第14條憲法修正案,在規定對“任何人給予平等法律保護”時,第一次使用了帶有普遍意義的“person ”。 結合材料一的內容,說說“men”和“person”的含義有何不同?這反映了什么問題?(4分)
(4)美國1787年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結合上述材料,說一說這部憲法的局限性。(4分)
(5)通過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歷史感悟。(3分)
三、列舉題 (10分)
18. 列舉奠定近代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政治制度法律基礎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及頒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