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園地《名題精解》欄目分課匯總(人民版)
必修二第8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整理人:張玉軍
一、單項選擇題
1. (’07煙臺高一期末測試)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前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僅有兩種典型發展戰略模式,即“一五”建設模式和“大躍進”模式,前者的實質是
A.堅持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 B.經濟戰略是全面躍進
C.注重市場機制 D.借鑒蘇聯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
【解析】A 全面躍進是“大躍進”模式,排除B,當時的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排除C,在“一五”建設時,也進行了對農業的改造,因此是堅持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
2. (’07煙臺高一期末測試)右圖是著名漫畫家張樂平于1958年畫的《躍!躍!躍!》。它反映了
A.當時漁業高產豐收
B.漁業生態環境良好
C.經濟建設中出現了“左”的錯誤
D.國民經濟轉入調整時期
【解析】C 注意時間,當時正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時期,經濟建設中出現了“左”的錯誤。
3. (’07煙臺高一期末測試)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用風扇、鼓風機來降溫的措施。但要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以上材料說明
A.計劃經濟下企業沒有主動權 B.企業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
C.有利于節約資源 D.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解析】A 用風扇、鼓風機需要審批,且效率不高,企業如何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也就不可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排除B、D,C與題意不符合,這不是節能的問題,而是改善工作環境的問題,排除C。
4. (2007廣東理科基礎)“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畝產一萬多斤的高產‘衛星’,從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騰空而起?!边@則報道可能發生在
A.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期間 B.“大躍進”運動期間
C.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 D.雜交水稻推廣后
【解析】B “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
5. (07年廣東高考)1961年5、6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舉行工作會議,決定在三年時間內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B.加快城市化的進程
C.支援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D.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
【解析】D 解答本題時應與時代背景相聯系。1959-1961年是我國的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因而此時國家采取相關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
6. (’07臨沂高一期末測試)右圖是毛主席在中南海觀看機關干部煉鋼的情景這幅圖片應拍攝于
A.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B.三大改造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解析】C 從圖片可以看出“機關干部煉鐵”是不正常的,應該是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時期。
7. (’07臨沂高一期末測試)當前,中國運用“計劃”這一方法發展經濟的表現有①實行五年計劃②加強和改善國家的宏觀調控③全面放開糧價④部分商品實行國家定價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③④
【解析】C 可以用排除法解答此題,③全面放開糧價是讓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即市場經濟。所以排除③得出答案。
8. (2007山東文綜)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挥懈矣诔姓J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贬槍?0年代末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D.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D 50年代末經濟建設的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經濟建設一味求快,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造成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因此50年代末,黨和政府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的八字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9. (’2008惠州二次調研)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其中“調整”是指
A、調整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 B、調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方針
C、調整階級斗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D、調整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
【解析】D 1958年的大躍進大煉鋼鐵,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危害,所以1960年的調整主要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
10. (‘2008揚州期中)1956-1966年,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成功探索有①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②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發表③中共“八大”的召開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兩個關鍵詞:“1956—1966年”“成功探索”。三大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不屬于題目要求的時間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是“成功的探索”,故排除①④。
11. (‘2008揚州期中)馮驥才在《關于文革博物館》一文中寫道“一代人經受的慘痛教訓,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財富?!边@里所說的“教訓”主要是指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A.要依據生產力水平及時調整生產關系
B.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C.要注重民主與法制建設
D.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解析】C 可用排除法,文革屬于政治事件,A、B、D三項可以排除。另可以直接選擇:文革破壞了民主與法制,這是最重要的教訓。
12. (‘08山東壽光現代二考)某中學生讀了右面的漫畫后得出以下認識,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 )
A.大躍進運動
B.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影響
C.表明當時經濟建設追求高速變
D.一五計劃全面展開
【解析】D 觀察圖片,結合課本知識,認識到圖片涉及
的是大躍進時期的事兒,時間從1958年開始,排除D。
13. (‘08山東壽光現代二考)下列哪一組事物和現象表明當時中國尚未進入改革開放時期 ( )
A.個體戶、移動電話、豪華住宅區 B.銀行卡、私人轎車、互聯網
C.糧票、上山下鄉、樣板戲 D.菜藍子工程、安居工程、裝修熱
【解析】C 新中國最早發行的地方糧票:西南區1950年1月發行的面額一斤半的大米票;發行最早的全國通用糧票: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1955年9月公開發行.到1992年底全部停止流通。
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
文化大革命運動后期,
中國共產黨組織大量城市“
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樣板戲是“
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
14. (’2008廣東豐順二聯考)右圖漫畫名為《摘棉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大躍進運動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文化大革命”運動
D.真理標準大討論
【解析】A 爬梯子摘棉花是一種浮夸現象,這在大躍進時期出現過。所以應選A。
15. (’2008廣東豐順二聯考)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具有明顯的
A.社會主義性質 B.新民主主義性質 C.資產階級性質 D.無產階級性質
【解析】B 新民主主義革命反對的是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反對的是資本主義。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是廢除封建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性質,所以應該還是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故選B。
16. (’2008廣東豐順二聯考)鄧小平同志多次談到,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過“左”的和右的錯誤,“左”是主要的,其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嚴重的“左”的錯誤是:
A.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B.大躍進運動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解析】D 文化大革命是“左傾”錯誤嚴重泛濫的產物。故選D。
17. (’2008惠州二次調研)1956年全國高考的作文題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發生在這個“幸福的年代里”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A、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B、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C、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D、“一五”計劃即將完成
【解析】A 注意關鍵詞:1956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是1953年。
18. (’07臨沂高二期末測試)觀察下列宣傳畫,其中反映20世紀50年代末國情的是
【解析】D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打倒美帝、打倒蘇修、打倒各國反動派”出現于文革時期;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簽定后,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的指導下,開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 (’08年全國著名重點中學領航高考沖刺試卷)國家頒發右圖憑證的目的是
A.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
B.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C.打擊不法商人,整頓經濟秩序
D.保持多種經濟成份,促進經濟恢復
【解析】B 圖片的有效信息是“公私合營企業”字樣,這只能與三大改造中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聯系起來,故選B。
20. (’廣東省茂名08屆高考模擬)下列對于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關于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的方針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有利于奠定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B.存在著使農、輕、重比例失調的危險
C.有利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 D.有利于促進建國初年國民經濟的恢復
【解析】D 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故D的說法顛倒因果關系。
21. (’通州市07—08期末)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與美國、印度鋼和電產量的比較(人均)見下表,鑒于表中所反映的情況,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一五”計劃決定要
|
中國(1952年) |
美國(1950年) |
印度(1950年) |
鋼產量 |
2.37公斤 |
538.3公斤 |
4公斤 |
發電量 |
2.76千瓦時 |
2949千瓦時 |
10.9千瓦時 |
A.超過印度 B.優先發展重工業
C.追趕美國 D.重點發展輕工業
【解析】B 表格反映出中國的鋼鐵和發電量明顯低于同時期的美國,也低于落后的印度,因此,一五計劃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
22. (’江蘇省無錫07高三調研)右圖是一幅繪于1958年的壁畫。畫中的文字 是“稻子玉米搭彩門,悟空說是南天門,社員高坐哈哈笑,‘這是俺社幸福門’”。下列表述中不能體現壁畫所包含的信息是( )
A、當時處于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
B、當時處于大躍進運動時期
C、說明當時黨內“左”傾錯誤發展
D、說明當時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D 圖片反映的信息是由于1958年大躍進時代的左傾錯誤所造成的“浮夸風”所致,不是農業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結果。
23. ( ’08屆廣東珠三角六校聯考) 下列建設成就是文革期間取得的是
A、武漢長江大橋 B、大慶油田
C、南京長江大橋 D、青藏公路
【解析】C A、D是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大慶油田在1959年就發現。所以應該選C。
24. (’江蘇常州07-08高三試題)下列圖片所示的歷史事件中,體現了關注國情、實事求是理念的是( )
A. 圖一 B. 圖二 C.圖三 D.圖四
【解析】A “八大”總結了建國以來的各方面的經驗,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穩妥地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理念。其他幾項不同程度上體現了黨和政府當時的“左傾”錯誤傾向。
25. (’廣東省肇慶08屆高三檢測題) 右圖是新中國建立后某一時期的漫畫,她應該出現在( )
A.文革期間
B.大躍進期間
C.改革開放后
D.社會主義改造期間
【解析】 B 圖片明顯表現出了大躍進的傾向,是明顯的左傾錯誤思想。盡管它體現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但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非選擇題
26. (2008江蘇考前考測)(12分)古代商業是自然經濟的補充,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瓦解著自然經濟:
(1)商周時期,我國商業經營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分)
【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依據課本回答。
答案:(1)官府控制。(2分)
(2)與唐朝以前相比,唐朝后期及其以后,我國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解析】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變化來組織答案。
答案:(2)唐朝后期,城市坊與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
買賣的時間也一改舊時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4分)
(3)2006年2-4月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是以明清時期的商幫為原型的。請問明清時期的著名商幫有哪些?(2分)
【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依據課本回答。
答案:(3)晉商、徽商。(2分)
(4)馬克思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戰斗中被打垮……”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清政府是怎樣從經濟方面“不顧時勢”的?(2分)
(5)新中國建立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通過怎樣的方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2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方式,依據課本知識來回答。
答案:(5)社會主義改造或和平贖買。(2分)
27. (08惠州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建國后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柳暗花明”,最后迎來“又一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1953-1985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
時 間 |
年均增長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摘編自《中單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
根據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1)1953-1985年期間兩次農業總產值增長高峰出現的時間并分析原因,(8分)
(2)比較其經濟大背景的不同之處。(4分)
【解析】本題圍繞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這個主題命題。注意認真分析表格,綜合歸納其提供的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綜合作答。
答案: (1)1963~196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最高,原因是國家調整了農業政策,改變了大躍進給農業帶來的困難局面。(4分) 1981~1985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4分)
(2) 1963-1965年是計劃經濟體制。(2分)1981-1981年是經濟體制改革。(2分)
28. (2008淄博二模)(13分)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各國普遍重視農業發展。
材料一 讀《1949年到1960年中國糧食產量變化》
糧食產量(單位:億噸)
回答:(1)據材料和史實指出五六十年代糧食產量變化的趨勢及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世界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史表明,發達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2)結合蘇俄(聯)20世紀前半期有關史實,簡述其探索發展農業的歷程。這一探索對
我國今后發展有何啟示?(6分)
材料三 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總的思路是甩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以此來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在具體工作中,尤其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學歷史教學園地
——《十七大報告解讀》
(3)據材料概括指出我國當前農業與現代化農業之間的主要差距。(3分)
【解析】“三農”問題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一個難題,是個熱點問題,本題不刻意回避,而是通過巧妙設問,考出了新意。第(1)問考查識圖能力,注意時間限定是“五六十年代”。從圖中不難看出糧食產量的下降,再回答原因就容易了。第(2)問帶有一定的綜合性,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到農業集體化,可作這樣的總結。第(3)問注意從材料中獲取答案,不要照搬課本知識。
答案:
(1)下降(1分);大躍進的沖擊、人民公社化的損害、自然災害、其他左傾錯誤危害、中蘇關系開始惡化。(3分)
(2)十月革命后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實行余糧收集制;1921年起在新經濟政策中實行固定的糧食稅;斯大林時期大搞農業集體化。(3分) 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國國情,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農業發展、農民富裕的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農業。(3分)
(3)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低;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差;農業經營分散規模小。(3分)
29. (淮安市2007—2008學年度高三年級第四次調查測試)解放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關注民生是中外進步思想家的共同追求。
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右圖所示人物,字廣廈,號長素,廣東人。他將儒家學說與西方進化論結合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其觀點有力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思想基礎。
材料二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中指出,民生即“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人類求解決生存問題,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才是歷史的重心?!?“社會中的各種變革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因”。
材料三 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作得好些。我們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較豐富,物價和貨幣是穩定的。……我們對農民的政策不是蘇聯的政策,而是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1)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的基本要素。寫出材料一中屬于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的文字。(2分)
歷史敘述:
歷史評價:
(2)為解決民生問題孫中山先后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張?(2分)其主張在當時為什么未能真正付諸實施?(2分)
(3)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并提出要吸取蘇聯的教訓。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三中毛澤東否定了蘇聯的哪些做法?(6分)
【解析】本題從熱點的民生問題出發,考查了近代不同的階級和派別解決民生問題的措施和對民生問題的基本認識。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分析。
參考答案:(1)歷史敘述:他將儒家學說與西方進化論結合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度。(1分)歷史評價:其觀點有力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思想基礎。(1分)
(2)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2分)原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未能改變。(1分 )
(3) 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2分)消費品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2分)為給工業化積累資金,犧牲農民利益,農民積極性受挫。(2分)
30. (淮安市2007—2008學年度高三年級第四次調查測試)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短短幾年,英國輸華商品比戰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總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江蘇松江、太倉一帶原本是中國手工棉紡織業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洋布暢銷,“松太布市,銷減大半”,東南沿海一些專以紡織為業鄉村,受到很大沖擊。 |
|
洋紗、洋布進口單位:千海關兩 |
年份 |
洋紗 |
洋布 |
1867 |
1,450 |
11,671 |
1877 |
2,841 |
11,959 |
1887 |
12,590 |
24,457 |
1892 |
22,059 |
30,554 |
材料二 中國境內近代工業統計資料(基本單位:10萬元)
時間 |
商辦 |
官辦和官商合辦 |
外國人辦 |
合計 |
|
廠數 |
資本 |
比重% |
廠數 |
資本 |
比重% |
廠數 |
資本 |
比重% |
廠數 |
資本 |
1872~1894 |
53 |
47 |
9.6 |
19 |
162 |
33.1 |
103 |
280 |
57.3 |
175 |
489 |
1895~1913 |
463 |
908 |
41 |
86 |
295 |
13 |
136 |
1031 |
46 |
685 |
2334 |
注:外國人所辦工業為1843~1894年的合計 |
材料三 “七·七”事變爆發,為了保存國家建設力量,國民政府決定大規模地將工廠內遷,得到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和配合。至1940年底,經政府協助內遷的廠礦有448家,機器設備70991噸,技工12164人。此外,自動遷移之工廠亦有百多家,合計共達600余家。
材料四 1949~1956年,我國工業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不包括手工業)
集體經濟 |
國有經濟 |
混合經濟中的公有成分 |
非公有制經濟 |
40% |
29% |
7% |
24% |
材料五 1996年我國工業總產值中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國歷史課程網
回答:
(1)依據材料一、二,概述近代前期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怎么的變動?(2分)
(2)依據材料三指出抗戰開始后,我國工業分布發生了怎樣的變動?(1分)有何意義?(2分)
(3)依據材料四、五,概述建國后我國工業中經濟成分變化情況,并分析出現變化的原因。(7分)
【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近現代經濟結構的變化。解題關鍵在于結合時代背景的變化,并結合材料中圖表數據的變化,分析經濟結構的變化。
參考答案:(1) 鴉片戰爭后,我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分)列強在華企業、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相繼出現。(1分)
(2)變動:由沿海地區向內地遷徙。(1分)意義:有利于補充戰時軍需,支持抗戰;(1分)也有利于改變中國工業不合理布局。(1分)
(3) 變化:1949--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所占比重迅速增加(1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所占比重逐漸縮小,直到最后消失(1分)。
原因:建國初期,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建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1分);1950年,國家合理調整工商業;1953—1956年,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