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的根本任務是指導受教育者學習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通過一定的心理訓練,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維護心理健康。重點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心保”比“環保”更重要
“心保”即心理環境保護。改善與保護人類心理環境要從兒童與青少年抓起。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心理環境如何關系著人類的未來,而且還因為兒童與青少年是優良心理環境形成的最佳時期。
“心育”比諸育更重要,在整個教育中,“心育”是最高層次的教育,應當處于至上的位置。“心育”是德、智、體、美、勞諸育的中介與基礎,是整個教育的核心。心育比德、智、體、美、勞諸育更重要,心育的教育更是心靈勇敢的教育,人要戰勝困難,度過難關,那么完成心靈的建樹,保持心靈的勇敢至關重要。
二、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程度都處于完好的狀態。其中,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而社會適應狀態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人,在與別人相處,遇到別人身上有不令人滿意的地方時,能寬容別人,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目中,別人身上盡是真、善、美的東西。這與其說他是寬容別人,不如說他是寬容了自己。這就使自己始終處于愉悅心情中有利于身體健康。不能寬容別人的人,實際上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樣的人,只能在不滿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行中,使自己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人際關系不好到處樹敵的人,往往感到活得很累,他不僅享受不到人生的美好,而且也往往因為心理始終處于極度不平衡狀態,造成生理失調而得病。
家庭本來是孩子生活的港灣,由于一些家長忽視了孩子心靈上的需要,在孩子面前擺著一副父道尊嚴甚至威嚴的面孔,造成孩子渴求與家長交流的愿望經常被封閉,久而久之,造成孩子“閉鎖心理”,逐漸形成消沉、壓抑的性格,對人冷漠,對學習缺乏興趣,更可怕的是造成一些孩子選擇了向不正當的方面進行“情感投資”,如不愿回家、迷戀網絡游戲等,以彌補在家庭中的情感缺撼。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一切只能聽從家長的教導,才能夠平安無事地健康成長。有的家長看到社會的復雜現象,特別是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環境,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求孩子,擔心孩子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問題,所以就采取家長式的教育措施,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限制孩子按自己的興趣參加一些活動,很少同孩子面對面心平氣和地進行思想交流。家長的這種態度,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以為然的心態,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家長居高臨下地看待孩子,還會有意無意地壓抑孩子的創造性和進取精神。
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沒有信任,沒有尊重、沒有理解、沒有溝通,那么孩子就不能接受你的教育,教育就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