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的一個中心矛盾,就是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學習任務與學生解決這些任務的實際可能性之間的矛盾。人的發展本來就是不平衡的,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社會對人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使課堂教學根切合學生實際,充分開發他們的深層潛力和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教學活力,保證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一、準確把握學生思維的時度 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接受知識的多少,效率的高低與其大腦興奮持續時間的長短有著直接的關系。教育心理學和統計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課堂中大腦思維活動和注意力是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課堂教學開始的前幾分鐘,學生的思維逐漸而且是快速集中,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的興奮、思維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這是教師應增加輸入信息的強度,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明確本節課需要學習的什麼內容,解決什麼問題。在這之后的1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學生的思維活動活躍起來,大腦高度興奮能夠對比較抽象的概念、理論等知識較好地掌握,教師應合理應用這個時間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輕易獲深的感覺,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即將結束前的幾分鐘,學生大腦興奮的程度降低,應采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練習、分組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師生互動形式,在此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以此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握一節課學生思維的興奮時度,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培養,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認真研究高度重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素質以及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措施。 二、問題的設計要有適度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或者是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對教材要求,結合班級學生知識現狀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和深度,絕對避免盲目提高或降低要求。如果教學要求超越了學生的可接受能力,學生一片茫然,欲速則不達,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如果問題的設置缺少應有的深度和難度,又達不到應有的預期目的。如“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問題,學生根本無須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應該避免。問題的適度是吸引學生思維的內動力,它能激活學生思維情緒,讓學生處于期望獲取結果的情感之中,從而讓學生的情緒保持亢奮,使整個課堂教學“活”起來。如立體幾何中,求兩條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思維過程:問題1:怎樣“作”角——根據已知條件作出兩條異面直線所成平面的角;問題2:“求”角——角在什麼圖形之中?應先求什麼?有什麼條件?請說出你的思路。這一個題目本身比較靈活,可以讓學生討論,相互學習,以尋求最簡便的解法。問題的深度和難度設計應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問題提出到讀題結束應有個別或少數學生能回答,經過思考后多數或全部學生能回答出來。這類思考性問題的發問點應放在具有思維價值的地方,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效。 三、問題設置要有坡度 人們認識事物都是由感性到理性,即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要有坡度,設計問題時先易后難,跳躍性不宜過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有一種拾級而上的感覺和樂趣,萬仞高山只要一步一個臺階的上就能達到頂峰。在授新知識前先重溫以前學過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仔細觀察、聯想、推理,老師加以誘導并適時作必要的鋪墊,讓學生從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數學教學中的平面向量是空間向量的基礎,在講授空間向量的有關概念、定義、公式時,應引導學生復習平面向量的內容。這樣,學生有了基礎,他接收新的知識就容易得多,使學生體會到他們的聯系和異同,自然而然的學會空間向量的有關知識而不需要老師從頭到尾講,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方法,培養自信心和自學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測試題迎合高考體的結構一樣要有坡度,先易后難重在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技能的訓練和基本數學思想的考查,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四、適度的課堂容量,對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至關重要 課堂教學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基礎性知識”和“可持續性內容”兩個方面。基本概念共識、定理、資、慈、局、語法等屬于“基本性內容”,這是課堂教學必須完成的部分,也是每一個學生一定的過手的知識。“可持續知識”是及教材基本知識后適當拓展的知識部分,這也是因材施教原則的充分體現,唯有潛力的學生得到更大發展提供必備的基本功,也是為大多數人探求知識規律,提高姐姐問題的技能發展能力所進行的教學內容。如在語文課教學中,除了課本的基礎知識外,應有選擇的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并作好讀書筆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拓展,不可盲目加深加難,否則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