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幾乎涵蓋了高考語文復習的各個方面。
(一)作文的話題意識。
“話題作文”要有話題意識,自不必說。即使非話題作文,本身也是一個話題問題。材料作文,或者時下流行叫作“命意作文”的作文,也必須具有話題意識才能保證不離題。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新課標語文考試大綱調研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在近期發布研究結果。隨著學歷的增加,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在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6倍、16.5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著名重點高校,農村學生的比例逐漸減少。例如清華大學2000年農村學生的比例為17.6%,比1990年減少4.1個百分點;北京大學1991年農村學生比例為16.3%,比1991年減少2.5個百分點。不過經過擴招,在2003年,一些高等學校例如唐山學院、華北煤炭醫學院、河北理工學院等在校農村學生的比例占到60%以上。
這是一個命意作文題。命題者沒有直接提出話題,但材料本身有個話題(教育公平問題)在。明白了材料本身的話題,審題不難了。
再如2007年深圳一模作文第一題是個話題作文。其實材料本身也有個話題,只是材料的話題與命題者要求的話題不一致,材料本身的話題是人性,命題人要求的話題是“面對他人的成功或幸運”。審題時如果能將材料的話題與命題人要求的話題結合起來思考,對題意的把握會更準確。
(二)語用表達題的話題意識。
語用題的主觀表達,也要牢固樹立話題意識,因為一切語用題的主觀表達本質上都是圍繞某一話題進行,明白了話題,也就明白了主要的要求。
例如2007年廣州一模試題:為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某網站舉辦“推介中華傳統節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活動,請你從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四個節日中選擇一個,介紹并描述節日的情景或氣氛,以引起人們對這個節日的興趣。不超過60字。
話題是要考生推介中華傳統節日。有考生不知是推介傳統節日,在那兒抒情、議論,答非所問。
再如2007年汕頭一模題的第22題,是個圖表題,實際上也是考察圖表表達了一個怎樣的話題(中小學生上網情況與父母文化程度的關系),話題明白了,概括也就沒有大問題了。
以往常見的壓縮題,也是要有明確的話題意識。
例如:用一句話概述下面這段話的中心內容,不超過25個字。
我們有遠大的高尚的理想,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遠大的理想,假如沒有許多切實的細小的工作來充實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個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宮殿,是由無數小石塊筑起來的。一切科學的偉大的發現,都不知要經過多少麻煩瑣細的工作。要完成四個現代化的宏偉大業,更是非有無數的人來做無數細小的事情不可的。
這段話的話題不是“理想”,而是“細小的工作”,答案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要有無數的人做無數細小的事情。”如果話題弄錯了,壓縮肯定會錯。
至于常見的連貫題,句式變換題,更是與話題直接相關了。
(三)閱讀的話題意識。
任何文章,都可以歸結為話題:篇有篇的話題,段有段的話題,層有層的話題。一篇文章就是大話題里面套小話題,將大小話題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層次脈絡、文章的主旨也就明白了。
請看下例:
①戰國時候,有個南郭先生,此人不學無術。他聽說齊宣王愛聽竽樂合奏,就混在樂隊里,裝模作樣,冒充內行,領取俸祿。后來齊宣王死了,齊瑉王偏偏喜歡聽獨奏,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沒法混下去,只得溜走。這就是“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由來。
②濫竽充數,這四個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點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個“充”字。
③人沒有生來就會吹竽的。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他不該不會裝會,弄虛作假,冒充內行,而且一味裝下去,靠蒙騙過日子,以致落得個逃之夭夭、貽笑大方的結局。
這段話由三節文字組成,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分析“濫竽充數”的教訓。實際上每一節都有一個小話題:①引述“濫竽充數”的由來;②揭示“濫竽充數”的要害;③分析“濫竽充數”的教訓。
復雜的文字,尤其議論文更是如此。
例如2007年深圳一模的議論文閱讀:
“下列不能證明近代嶺南文化具有經世致用或開拓創新精神的一項是”
A. 丘濬的《大學衍義補》和屈大均的《廣東新語》。
B. 近代幾種有影響的經濟思想和幾個有影響的經濟思想家都產生于嶺南。
C.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的農民斗爭,孫中山領導了舊民主主義革命。
D.梁啟超創造了新文體,黃遵憲進行了詩界革命。
不少考生認為B項是談“經濟思想”的,怎么能證明嶺南“文化”呢?同樣C項洪秀全的“農民起義”似乎更與“文化”無關,于是便義無反顧地選了B或C。且不說這樣思考問題的考生對“文化”理解的幼稚可笑,只說他對文段話題的把握就出了大問題。因為在原文中,這兩個選項的所在文段,談的就是嶺南文化的經世致用與開拓創新的話題,而且作者就是用這幾個材料作為這個話題的正面例子的,哪怕這幾個材料是你完全不懂,只要知道作者是用來說明話題的正面材料,也能據此進行判斷。
此外,在答題的過程中,每道題的題干本身就是一個話題,因而審題與求解,就是根據話題進行信息檢索與整合。
二、比較意識。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研究與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高考語文復習中,建立比較的意識,同樣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比較,是理解的突破口。
(一)閱讀中的比較。
任何詩文都很少只寫一事一物,總會要由此及彼,寫到其他事物。作者正是通過不同的材料,或舉例,或類比,或渲染,或比喻,或象征,或對比,或襯托,來表情達意。因此,閱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把握文章中不同材料的關系,把握了材料的關系,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如果不善于把握材料的關系,也就很難真正讀懂文章,很難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可以說:把握材料間的關系,就是閱讀的突破口。
文章材料的關系,無外乎三種,一是相關,二是相似,三是相反或不同。其中重要的是相似和不同這兩種關系。
例如詩歌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怎么讀懂這首詩?方法當然可以多樣,但抓住詩中的意象進行相似或相反的比較,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如,前兩句的泉水的形象(無心與閑)與后兩句的泉水形象(奔沖山下、人間添波浪)比較,是同還是不同?詩人的心意與前后兩個意象比較,與哪個相同?與哪個相反?一比較,含義自明。
古典詩歌,特重意象,而且總會有多個意象,這些意象主要存在兩種關系,一是相似,一是相反。從詩歌的手法說,主要是比喻、象征、渲染、襯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這些全都建立在意象相似或相反的基礎上。
文章的閱讀,也是如此。
如議論文,一定有材料,有論據,這些論據,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生活,無論是歷史實事,還是當今事例,或者用來作例證,或者用來作對比,或者用來作類比,因而其關系本質上也就是相似或不同。無論文章多么復雜,只要善于比較這些材料的關系,也能把握文章的意蘊。
例如:《拿來主義》的第三節,作者用尼采的材料來說中國,尼采自詡自己是太陽與我們國人的自詡地大物博構成一種相似關系,作者的目的就在類比,說明我們只送不拿的荒謬;后文的大宅子的比喻則更是一種相似關系。
2006年北京高考題《合歡樹》,有較大的閱讀難度,但如果從材料的相關、相似和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閱讀和解題,也許會感到難度小很多。
閱讀這篇文章,可能會有三個難點。
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寫母親,為什么要寫到合歡樹?有什么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全文主要是寫母親對“我”的愛和關懷,主要是寫“我”殘疾之后對我的關懷,可為什么要寫第一節我十歲那年作文得了第一?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很容易誤讀,不少學生容易將母親 “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這一情節看作是母親對“我”的激勵,擔心“我”驕傲。
第三個問題是文章的后半部分為什么要寫到那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的小孩,而且結尾還要提到。
其實這三個問題,都是一個材料的相似、相關與不同的問題。
例如問題一:
可以尋找“種合歡樹”的事情與“母親照料我”這一材料的相關、相似或不同的關系。首先是相關(略)。
其次是相似。通過比較,可以得出結論:母親對“我”對合歡樹都抱有無限的希望,希望合歡樹能開花,希望“我”由寫作闖出一條路以獲得生活的信心。
還可以比較“我”與“樹”,發現相似點:同樣弱小,母親對我們都不絕望,都顯示了生命的活力,同樣有頑強的意志,都獲得了成功,等等。
這樣一理,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將樹與人合二為一,也就好理解了。
再看第二個問題:第一節所寫與后面的內容主要是相同還是不同?仔細比較,會發現許多不同:主要是母親的不同:第一節表現的母親是:爭強好勝,孩子氣,率真可愛,有才華,美麗。后面表現的母親是:頭發全白,全副心思在我身上,提醒我作文得過第一。過早地離開人世。
這樣一比較,自然會發現原先的理解(母親對“我”的激勵)明顯有誤。文章其實在寫作者對母親的愧疚,我們由此也就了解了為什么“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去。小院兒在一個大院兒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兒小院兒,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這樣對文章的主旨的理解就深入了很多。
用這種方法去解決思考第三個問題,也應不會太難。
(二)寫作中的比較。
首先是審題:材料作文的審題,難就難在把握不住材料的要點和含義。不妨試著將題中的材料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
例如:2007年廣州一模試題:閱讀一首小詩,根據要求作文。
這次作文,離題情況嚴重:主要是沒有讀懂材料。材料實際寫了兩個場景,只要將這兩個場景進行相同點與不同點的比較,材料的寓意應該好把握:相同者都是露珠,不同者一在楓葉上,是紅紅的閃爍;一在荷花上,是有著淚滴似的蒼白。前者紅紅的,后者是蒼白;前者是閃爍,后者是淚滴似的。這樣一比較,還會錯嗎?
再者是構思中的比較。寫作中材料的聯想,也是一個尋找相似材料和相反材料的過程。拿到作文題,看到題中的材料,就應充分展開聯想,聯想大量與題中材料相似的和相反的材料,然后從中確定立意和構思,再在行文中利用這些材料進行或例證,或比較,或比喻,或象征,或襯托,或渲染。
三、坐標意識。
坐標意識主要是閱讀理解中應該樹立的意識。
這中間要特別注意把握三重語境:一是全文的語境,主要指文章的話題、思路、主旨;二是段落構成的語境,主要指段的話題、段意和語脈;三是句子構成的語境。語境是答題的思維背景。要牢記,詞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篇中。因此,閱讀答題,理解段,要以篇的語境為背景;理解句子,有篇的語境和段的語境雙重背景;理解詞語,則有篇的語境、段的語境和句子的基本意思三重背景。
主觀題的答案不是你憑空想象出來的,一切都在原文中有跡可尋,或在原文中有現存文句,或與某段的主旨有關,或與全文的主旨相關,或承上而來,或由此生發開去。總之,回到原文,弄清其來龍去脈,是答題的第一要著。不能只是以自己個人的意思去解釋原文含義或作者用意。不可將一種推求式的答題,變成了一種瞎猜式的“蒙”題。
例如: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后題目。
①黃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摳進陸地里的一個“大問號”。這問號在蘭州形成稽考歷史的第一個銳利彎鉤,鉤起一連串的積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駝西上的漢使張騫,120丈鐵纜的鎮遠橋鐵柱,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蘭州戰役時在炮火中旋動不已的大型水車……這些記載過我們民族的年代的實物,有的化作了瀕水而立的花岡巖石雕,有的尚綿延著一線活氣,對“問號”努力進行解釋。
②黃河,又是天際一霎閃電掣開的鞭影,鞭桿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緊握的拳頭),鞭梢抽打在一個微微聳起的背脊上。在蘭州,黃河并不是箭桿式地插城而過,每于人跡稀寥處折個大彎,長的波痕便斜傾如熊腰,低吼喑嗚,拍石崩岸,狂不可羈,這一種地上沒有路便要踢開一條路、前方沒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個海的霸王氣概,著實驚人!黃河在蘭州,并不曉得前程上還有橫流四衍的壺口、有“平地一聲雷”的龍門、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門峽。浪未至而氣先凝,這一條由海魂揮動著閃電似的長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氣度是先天具備的。
聯系所在段落內容,說說文段中兩個比喻的含義。
(1)黃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摳進陸地里的一個“大問號”。
(2)黃河,又是天際一霎閃電掣開的鞭影,鞭桿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緊握的拳頭),鞭梢抽打在一個微微聳起的背脊上。
第(1)題,可以先研究題干字面意思:“大問號”,有其形,也有其意(可從問號的作用思考)。再研究文段:文段中提到“這問號在蘭州形成稽考歷史的第一個銳利彎鉤”,勾起一串歷史,并“對‘問號’努力進行解釋”。可見文段也是從形與意(意與歷史相關)展開的。結合字面意思與文段意思,找到二者的結合點,即是本題的答案(“大問號”既喻指黃河的外形,又表示對黃河文明的回顧和反思)。
第(2)題,可以先研究題干字面意思:“黃河,又是天際一霎閃電掣開的鞭影,鞭桿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緊握的拳頭),鞭梢抽打在一個微微聳起的背脊上。”字面意思強調了從渤海到“脊背”,同時用了一個“抽打”的動詞,從渤海抽打到高原。再研究文段內容:文段重點強調了黃河征服一切的霸王之氣。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即是本題答案(“鞭影”喻指黃河與大海緊緊相連,先天具有征服一切的霸王氣概)。
四、規范意識。
這里說的規范,除了語言規范之外,主要是從答題的思考角度和答題步驟兩個方面說的。正像對一個經濟現象,學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學過經濟學的人,他能利用經濟學知識,從更高的層面理解和看待這些經濟現象。同樣的問題,受沒有受過高考語文訓練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回答,但受過高考訓練的考生能夠快捷地找到思考問題的角度,明確答題的步驟和基本的表述方式。語文的許多題目,其答題往往有一定的規律,有一定的格式,這些規律和格式,往往提示了問題的思考角度和答題的思路,掌握了這些規律和格式,就可以把主觀題客觀化,可以較快地形成完整而又準確的答案。
例如詩歌鑒賞的賞析題,如果掌握了下列常用格式,答題也許會快捷準確些。格式(1),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抒發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格式(2),通過哪些意象,采用哪些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格式(3),描寫了什么,怎么描寫的,哪些詞句寫出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什么特點,表達了什么情感。
同樣,其他主觀題也都有各自答題的基本角度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