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認為,為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要轉變觀念,確立學生應有的學習主體的地位,給學生多一些“自由”,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獲得心靈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語文學習空間選擇的自由。
關鍵詞:學習主體 心靈自由 思想自由 選擇自由
假期歸來,學生要求利用周三下午研究性學習的時間安排一場郭敬明作品讀書報告會,由四位同學來交流讀書心得。當學生主持人問我報告會的程序安排時,我猶豫了一下,說由你們商量著決定吧。回來后一想,他們會按什么順序安排呢?是隨意排定,還是抽簽排序,或者按姓氏音序、筆畫順序……第二天的結果出乎我意料:按郭敬明作品出版問世的順序。仔細想一想,還是學生想的這個順序好,不僅使發言的四位同學易于接受,還讓人對郭敬明作品有一個“史(發展)”的了解。在贊嘆學生有創意的同時,又慶幸自己一時的“猶豫”。這雖是一件小事,卻使我思考:也許正是老師的“放手”反而成全了學生的“創造”,所以,老師有時的看似“偷懶省事”與一片好心的“大包大攬”,哪一個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此引發了我對“給學生自由”的一些思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給學生“自由”,既是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確立學生應有的學習主體的地位,也是語文學科以人的發展為本的人文性的體現。給學生“自由”,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獲得心靈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語文學習空間選擇的自由。
一、激活心靈,使學生自由地思考、質疑
曾幾何時,我們的課堂上老師總是忍不住分析,忍不住示范,忍不住指揮;久而久之,課堂上就只有老師唱獨角戲了,學生成了道具,老師講得過多過細過濫,學生成了看客、點綴,學生的心靈處于一種麻木、倦怠、鈍化的狀態。無怪乎有人驚呼語文教學失去了詩意,語文學習喪失了靈性,語文課堂少了“語文味”。新的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要擺脫單一的師問生答式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應努力構建互動-自主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為此,我們要營造民主自由的氛圍,激活學生封閉麻木的心靈,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地思索,大膽地發現、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獨立自主的研讀文本,激發探究的興趣,在合作學習中,獲得心靈的、精神的自由和由此而帶來的愉悅,從而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一種自我實現與解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價值觀:對獨立人格的珍視,對生命個體的尊重,對自由精神的倡導。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質疑,并不是無原則的放開,把語文課變成無主題的閑談和無標準的雜燴,而是要求老師在高層次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路標,引領學生的思考邁向深入,把語文課堂變成聊天室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
當然,我們教育的對象大都是正值花樣年華的孩子,他們顯著的特點是好奇心強、求知欲望旺盛、喜歡發問甚至愛鉆牛角尖。因此,他們思考問題有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天真、幼稚的特點,甚至是片面、偏激。但這并不要緊,只要我們不求全責備,在肯定學生善于思考探究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加以正確的引導,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價值多元,給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自由”
價值觀往往左右著人們的行為,教師的評價總是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思想指向。尤其是人文性極強的語文學科,蘊涵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意蘊極其豐富,也極其復雜。同一文本,由于閱讀者的閱歷、修養、立場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和解讀結果。所以,古人有“詩無達詁”之說,西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述。哪怕是對一個語句的理解、修辭的運用,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明乎此,我們就應當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理解,不必定于老師的一尊,更不能搞“專制”,老師說了算,一切按老師說的執行。有時學生的理解,哪怕是誤讀,也能給老師以啟發,至少能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發現學生思維的誤區,更有利于引導、矯正。特級教師魏書生教學管理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學生“商量”,凡事都有商量。他的課堂上沒有“導演”,也沒有“主持”,有的只是大朋友和小朋友。他不說一句指令性的話語,而以平等的姿態站立在講臺上,沒有傲氣,更沒有霸氣,不表現自己,更不抬高自己,師生間融洽輕松,完全的平等協商,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尊重。
學生個性化學習“自由”的獲得,需要老師首先要有一顆包容的心胸,允許學生有發表不同見解的自由,還要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相信“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同時,要創設開放的課堂設計系統,盡可能多的提供不同的見解,讓學生自己去判斷、選擇。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充滿著自由的激情,發散出思想的光芒,使學生享受著一個思考者的快樂。
三、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選擇的“自由”
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感、遠離生活一直是我國課程的一大弊端。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囿于書本,應付考試,被動地接受知識,兩耳不問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語文新課標啟示我們:學生學習語文不能再局限于書本,語文學習的空間很廣闊,語文學習的資源更廣泛。因此,我們要重視開發課堂以外的語文學習資源,疏通、拓展信息攝取的渠道,拓寬學習語文的空間,從而使學生可以自由地利用語文環境和學習資源,多渠道多方面地攝取信息,獲得知識。例如,利用網絡,搜索了解文章的作者、背景和相關的拓展材料;利用影視熒屏,學習語言、創意,培養語感,提高遣詞用語的能力;利用圖書館、閱覽室,拓寬視野,激活思維。還可以引進生活“活水”,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把小課堂與豐富多彩的大社會、大自然結合起來,使語文與生活融為一體。在適當的時候,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了解風土民情,豐富人生閱歷,提高認識水平,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學生“自由”的實現,關鍵在老師要轉變觀念,要相信學生,要有開闊的胸懷,多元文化的視野,自由獨立的精神。給學生多一些“自由”,并不是“自由化”,也不是不要規矩的胡來,而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學習的自由,以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獲得心靈的、思想的、精神的和語文學習空間的自由為目的,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與完善。只有這樣,學生學習語文才能始終保持在一種積極的愉悅的狀態,從而享受著思考和創造的快樂,把學習真正當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不也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所期待的并以之為快樂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