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關系,如今的教師還在不懈追求良師益友的境界,那就不得不談到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的問題了。
溝通是一種雙向交流方式,師生間的溝通可以直接進行,也可以間接進行,教師的語言固然是溝通,可是教師的表情、眼神、手勢、體態……不也是一種溝通嗎?但是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達到目的,這中間蘊含著很多奧妙。
理解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礎。
學生與老師之間要達到良好的溝通,也就是說能夠暢通愉快地交換意見交流思想。以我之見,最重要的是彼此了解并理解。
肖復興在《與風同往》中寫道:“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打開的書。要真正認識一個學生,就要打開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看下去,一直仔細看到最后一頁。如果書中有錯的字或標點,你要幫助他修改過來;如果書中有精彩的段落,你應該為他高興并喝彩;如果書中出現斷層,需要你替他補充,你要和他一起創造新的內容。”學生是一本打開的書,教師是一個讀者,是一個編輯,也是書中一個角色。教師一旦打開了這本書,就需要用知識去充實它的內容,用愛心去幫助它修改,用童心去為它喝彩,用心靈與它交流思想,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溝通。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調皮搗蛋、犯一些小錯誤,這就好像書中有時也會出現缺頁、印刷錯誤等問題,假如這時教師采取一種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姿態來訓斥、甚至嘲諷學生,那么就好比你把缺頁或有印刷錯誤的書撕毀而不再看下去,那么后面的精彩就與你無緣了。你再想把書補好翻看的話,書已經皺褶不堪了。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尤其是處于最叛逆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最向往自由、民主、平等,他們不甘于做被動接受的角色。現代觀念要求老師放低位置,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如果教師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他們想一想,采取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給他們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對待,才能跨出溝通的第一步。這樣師生感情才會融洽,思想才會一致,做思想工作或者授課時就能心心相印,渾然一體。和學生的關系平等,他們并不會因為老師上課說錯一句話或寫錯一個字而輕視你,相反,他們會懂得老師也是凡人,也和他們有一樣的興趣,一樣會犯錯,一樣在他們的年紀有過他們的憧憬,這時師生會因相互理解而溝通成功,不但鞏固了師生關系還可以進一步成為朋友。因為你寬容他,他也會信任你。
現代教學藝術論的開創者之一赫修特認為,如果語言善于表達,即使他是一個二流的學者,也可以是一個優秀的教師。
先來看這則《校園夜話》:“上課鈴響過,年過半百的音樂老師大聲說:‘請剛才進教室時腳步輕輕沒講過話的小朋友站起來,讓我瞧一瞧!’話音剛落,班上除了四五個男生外,其余皆喜滋滋刷地站直了身體。音樂老師隨后又道:‘我相信下次一定會每一位小朋友都站起來受表揚的!’一句話說得幾位沒站起來的同學露出了內疚而又不甘落后的目光。……”這位音樂老師將“進教室大聲喧嘩的人站起來”改成了另一種“站起來”,顯然效果好多了。兩種不同的站起來折射了老師們的兩種教育觀點,兩種教育手段。由于教師的語言不同,而使學生產生的接收與反應效果不同。這便是語言的藝術。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講究語言的藝術,這不僅因為語言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溝通不可或缺的渠道,還因為教師能否很好地運用語言,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正好像現在校園里常常聽到“沒做作業的站起來”,“剛才在教室里講話的站起來”等等。的確這些語言起到了傳播的作用,可是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卻更多。當代學生,特別是年齡越大的學生,逆反心理越重,他們會采取麻木的聽而不聞的手段,索興“老油條”做到底,你老師奈我何?相反,教師若能利用學生希望被肯定,渴望得到表揚的心理,用積極的鼓勵的語言代替諷刺的挖苦的語言,那么不但好的學生會更上一層樓,那些沒有受到表揚的學生也會因此產生不甘落后的心理。
大凡一個優秀的教師都能用適當的語言與學生溝通,同樣,能夠用適當的語言與學生溝通的教師一定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戈諾博林在《論教師的教育才能》中指出: “語言才能出眾的教師,講述都非常生動、具體、有趣味,在其中有許多比喻、修飾語、借喻、諺語、格言等等。這些富于表達力的手段會使教師的語言色調鮮明,趣味無窮,有力地影響聽眾的情緒,以簡易、通俗、更明白的形式揭露問題的本質。教師的幽默和笑謔同樣對學生有影響力。所有這一切都會使課堂活躍起來,帶來富有朝氣的樂觀情緒,使頭腦煥然一新,從而在活動中產生出愉快的勞動熱情”。學生對口齒清晰、聲音高昂、語調悅耳的老師的課較認真,對語言幽默、應變機智的老師的課可以聽得津津有味,而對那些普通話不標準、聲音輕細、語言枯燥的老師的課,則愛聽不聽。
年輕教師也許還達不到掌握語言表達的火候,但是可以發揮他們的優勢,用清晰的普通話,用語言中蘊含的朝氣去感染學生。語言的機智、博學、出眾或許需要時間的磨煉,但只要擁有豐富的知識,旺盛的精力,真正的愛心,用自己的真情去教學,作為接收者的學生也很容易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從而使教學獲得滿意的效果。
常常聽過來人說有時老師的一句話會改變學生的一生,所以我認為教師更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揚,多看到學生的閃光點,由衷的表揚不需要斟詞酌句也會有神奇的效果。
為人師表是最有力的教書育人,是無言的教書育人,是潛移默化的教書育人。溝通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那就是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中教書育人,這是現代教育中教師神圣的職責。
人的思想感情的表達,語言和聲音占45%,表情占55%。因而我認為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悉教材,了解學生,有較強的口頭講授能力和組織教學能力,運用好表情也是幫助溝通的一種方式。
教師通過微笑、眼神、手勢等使學生的視角聽覺不斷變化集中點,獲得新鮮的刺激,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精力的旺盛。
除了微笑、眼神,溝通的信息還可以用手勢、站姿、坐姿、走姿等體態語來編碼。其時這些也是體現教師自身修養及素質的一個方面。比如教師用手勢輔助教學,學生可以理解得更為直觀。而站、坐、走姿的好壞可以看出教師修養的好壞,一個不能為人師表的教師,學生如何尊敬他,教師如何有資格育人,雙方又如何順利溝通?要做靈魂的工程師,就要學會非語言的溝通。
正如同無處沒有傳播一樣,師生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溝通,溝通是語言的交流、表情的意會、心靈的碰撞,作為一名家庭教師,必須知道溝通,懂得溝通,發揮溝通的魅力來更好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