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課前系統部分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究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 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3 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課標理解:
本節課主要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的發展成就,尤其突出新時期建設時期的國經濟成就,.進而,剖析中國社會在社會主義時期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中國近代的“變化” 已經在第二單元的第十三課、十四課學習了)。
經濟發展是基礎,有了經濟發展的基礎,中國社會才發生了巨變。教材主要是從“城市化”(即城鎮化)、信息化、人們“吃”、“穿”、“住”、“行”發生的變化來反映中國的巨變的。
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課。在前面,學生學習了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十一屆三種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緊接著學習這一節課。本節實際上是一節總結課,又是一節探究課、。
通過“城市化”(即城鎮化)、信息化、人們“吃”、“穿”、“住”、“行”發生的變化等方面的分析、探究,使學生深度理解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尤其感悟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其道路的正確性。
體現歷史教學“論從史出”的特點和能力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覺的改革開放意識、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三 學生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了上冊《政治文明的歷程》和本冊的改革開放的宏觀知識后,完全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自主探究-----掌握大量一手資料,感悟中國的快速發展。但是本節課教學要注意:怎樣使學生條理化掌握知識則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四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中國GDP的變化、經濟的變化所帶動中國社會的變化
2) 能力目標:首先培養學生留心社會、關注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參與組織社會實踐,通過社會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道路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培養學生珍惜生活、艱苦奮斗的作風,激發學生“不做享受者”、“要做創業者”的生活態度。
五 本節課的難點和重點
學生難在不能夠圍繞課程標準搜集資料,同時本節內容難在學生不能系統化、條理化掌握知識,不能從微觀、宏觀的角度貫穿知識。
本節重點是經濟的巨大變化、城鎮化、信息化和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六 教學方法:
采取老師導引,給史料學生分析,老師升華結論方式。
七 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的設施(Powerpoint課件)
二 課堂系統部分
一 課前探究部分
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
1 回家詢問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吃、穿的生活經歷,回顧你自己成長過程中你的吃、穿變化。
2 看自己“成長”的像冊、詢問自己過生日的變化并與爸爸媽媽的生日比較。
3 詢問爸爸你們住的房子情況(大小、建筑結構、地點的變化-----深圳移民城市)
二 導課
1先讓學生看《新中國三巨頭》和《鄧小平》照片,老師引出:中國人站起來,不能忘記毛澤東!中國人富起來,不能不感謝鄧小平!接著強調:不能忘!不能忘鄧小平,不能忘十一屆三中! 導入新課
三 教學互動
1先讓學生看三則材料:
材料1)強化:十一屆三中。導入本課教學。
2 先讓學生看三個資料:
1)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國民收入僅27美元,低于印度(57美元),也低于亞洲人均水平44美元,遠遠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
材料2)1978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3624億元人民幣,而人均230美元,列世界第104位(統計126個國家或地區)
材料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初步預計,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十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8.8%。按美元比算,中國達一萬六千億美元,總量超過意大利,列全球第六(美、日、德、英、法之后)
老師詢問對各材料的理解。進而,引出:新中國幾十年,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改革開放20年, 學生分析,老師導引:新中國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尤其中國經濟在近2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 讓學生看兩幅北京的歷史照片,引導學生-----北京發生了變化(城市化的縮影)。
4 引導學生弄清楚“城市化”概念,進而讓學生分析材料-----看中國城市化的巨變,隨后讓學生從“寧波”微觀地看城市化代表,再從北京的變化理解全國的變化。最后史論結合指出城市化的途徑和政策。
5 關于“信息化”,先讓學生看資料,弄清“第四媒介”的概念,進而通過資料分析Internet在中國的普及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6 關于“時尚中國”從“吃”、“穿”、“住”、“行”幾個方面掌握
先通過歷史圖片資料:對照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物資匱乏到商品琳瑯滿目。
1)通過兩個圖片看中國的“吃”,老師升華:中國人追求吃得營養、吃的輕松、吃的愉快!天天在過年---小康化。
2)先讓學生匯報自己得到的“穿”知識,老師再給圖片,引導升華:中國“穿”----追求“美”、表現“美”!表現個性、展示時尚!
3)先讓學生匯報自己所搜集的“住”知識,老師通過圖片從身邊的深圳到北京,從住房外部環境到內部裝修------感受中國人住的舒坦!精神放松!
7 老師做總結。
三 課后部分
教后記:本節課涉及幾個經濟概念:GDP、城市化、恩格爾系數。這幾個概念要講的通俗易懂。
本節課本身就與下一節探究課有緊密的聯系,可以把下節課的方法、資料用于本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