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
內容 |
教學
環節 |
活動
時間 |
教學活動 |
設計意圖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區域可持續發展 |
導入 |
5分鐘 |
首先引導學生復習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再引入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幫助學生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
理解基本概念,了解本節內容的宏觀背景。 |
概述性內容,以教師講解為主。 |
水土流失 |
介紹水土流失 |
2分鐘 |
介紹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
理解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
|
分析水土流失 |
10分鐘 |
分析水土流失——模型研討。教師提供一個水土流失的分析模型圖,模型中設計降水、植被、地面坡度、地表物質成分等因素各不相同的四個地點,供學生觀察分析。 |
觀察圖形,想象、思考、推理,比較不同條件下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分析總結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 |
這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 | |
總結水土流失 |
2分鐘 |
總結并展示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 |
整理研討成果,形成新知。 |
| |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認識黃土高原 |
3分鐘 |
展示黃土高原位置和范圍圖、黃土高原的景觀圖片。 |
讀圖,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圍。黃土高原的景觀特點。 |
|
感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5分鐘 |
展示黃河上中下游的景觀圖片,提示學生觀察,注意觀察順序并及時總結。幫助學生認識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 |
通過黃河壺口段的水色和黃河入海處河水和海水巨大的色差,感知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通過黃河上、中、下游水色的比較,感知黃河含沙量的變化,并推導出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通過地上河的簡單分析,明白黃河下游淤積的嚴重性。 |
啟發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積累充分的感性知識,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礎。 | |
分析原因 |
10分鐘 |
回到模型,對照黃土高原的實際,提供相關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
根據模型,結合黃土高原的各方面特點,分析總結黃土高原降水、土質、地形、植被狀況,得出結論。 |
由模型到實際,由一般到特殊,培養分析方法。 | |
|
鞏固練習 |
3分鐘 |
將本節內容中各要素的因果關系濃縮為一個邏輯框圖題,學生當堂分析,訓練鞏固。 |
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形成意見,各小組陳述結論后,教師予以總結點評,對學生做錯的地方予以點撥。 |
當堂練習鞏固。 |
教學
內容 |
教學
環節 |
活動
時間 |
教學活動 |
設計意圖 |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上游:侵蝕和淤積。 |
5分鐘 |
播放水土流失現象的視頻資料,展示黃土高原因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景觀、黃土高原溝谷的沉積物景觀。分析流水速度與沖、淤的關系。 |
回憶河流上中下游侵蝕與堆積的一般規律,了解河流中水沙運動的動力模型,理解河水流速與侵蝕和堆積的關系。理解黃土高原地區的侵蝕和淤積現象的危害。 |
|
下游:淤積江河湖庫,加劇洪澇災害。 |
5分鐘 |
回顧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提供三門峽水庫建設運營的成敗得失的資料。 |
閱讀三門峽水利樞紐相關資料,理解淤積作用對于江河湖庫的危害。理解水土流失不僅危害當地,而且禍及下游 |
| |
生態惡化,干旱災害頻繁。 |
5分鐘 |
回顧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概念、植被對氣候的調節作用等知識。引導學生分析。 |
回顧植被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分析黃土高原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加劇對當地氣候、河流水文的影響,認識水旱災害頻繁的根本原因。 |
| |
水土資源開發。 |
1分鐘 |
簡述 |
|
從簡介紹或略去不講。 | |
|
思路啟發 |
2分鐘 |
教師逐步創設問題情境:在影響水土流失的諸因素中,哪些是人類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人類無法控制或改變的?如何減輕下游地區受害程度? |
回顧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根據教師提問引導,“對癥下藥”思考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措施。 |
由一般到個別進行邏輯推演。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
生物措施 |
6分鐘 |
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改善植被能使生態環境全面好轉,使學生理解植樹種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思考并列舉改善植被條件的措施,通過對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政策的合理性的分析,認識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
|
工程措施 |
5分鐘 |
介紹工程措施的效果,使學生理解工程措施可通過改變水沙運動的自然規律,達到河流上下游兼顧、生態與生產兼顧的治理效果。 |
認識植被恢復的長期性和見效慢的特點,了解工程措施的必要性,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
| |
小流域綜合治理 |
6分鐘 |
介紹小流域的基本概念,出示小流域圖片。問題引導:小流域的不同部位——陡坡、緩坡、上游溝道、下游溝道,應該分別采用什么治理措施?為什么?經過綜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區域內的水土情況會有何變化?對下游地區會有何影響?如果每個小流域都治理好了,黃河會有什么變化? |
根據前面學習的內容,對小流域治理的措施展開討論。通過討論,認識水土流失的區域治理,必須貫徹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緊密結合的原則;小流域綜合治理不僅能解決本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還能對下游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從而促進全局的可持續發展。 |
回應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以突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線。 | |
|
總結與鞏固 |
5分鐘 |
將本節內容中各要素的因果關系濃縮為一個邏輯框圖題,學生當堂分析,訓練鞏固。 |
可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形成意見,各小組陳述結論后,教師予以總結點評,對學生做錯的地方予以點撥。 |
當堂練習鞏固。 |
|
要求 |
評價等級 |
知識和能力 |
1、認識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治理對策;
2、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掌握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如荒漠化、森林和濕地開發)及主要對策的一般方法。 |
|
過程和方法 |
1、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問題情境,綜合運用已有知識,通過自主分析、探究,得出結論。
2、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將其應用于地理學習過程。
3、表達、交流、反思、共享自己地理學習的心得和體會、見解和成果。 |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養成了因地制宜的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