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輕率的家庭管理作風是最貧乏最無教育智慧者采用的。最不開化的野人和最笨的農夫都會想到用打幾下和罵幾句作為懲罰。 ----(英)斯賓塞
(教育事例)
一男孩小小年紀便飽嘗父親的拳腳,甚至挨皮帶抽,原因僅僅是他“太好動”。其父認為孩子不改是因為“打得還不夠”,其母認為“沒聽說過家長打孩子還有錯”。某大城市調查千名流浪街頭的少年,其中41%是因遭父母打罵而離家出走的。調查表明,目前有30%-50%的家長以打罵為“教育”手段。
(思考與分析)
實際上,“打”只能暫時讓孩子馴服,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問題,最終則會扭曲孩子的性格。打罵和威嚇孩子,一種可能是使孩子形成心胸狹小、自卑、怯懦、不誠實的性格,還有一種可能是使核子變得非常暴躁,對挨打滿不在乎,成為具有反抗意識、崇尚暴力、性格偏執的人。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粗糙輕率的家庭管理作風是最貧乏最無教育智慧者采用的。最不開化的野人和最笨的農夫都會想到用打幾下和罵幾句作為懲罰。”人類步入“文明時代”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結繩記事”到現代電腦;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火箭上天,人類的進步可謂日新月異。為什么我們的家庭教育仍然存留著與野人相提并論的成分!
(家教建議)
有些做父母的總是為自己對孩子的打罵行為作辯解,似乎所有對孩子的逼迫都是為了孩子。其實,我們真是為了孩子嗎?我們是不是想占上風?我們有沒有考慮自己行為的實際效果?如果孩子照我們說的做,我們是不是得到了一種自我滿足?我們是真的想做一個好家長,還是不顧孩子自己的意愿而行事?如果我們時常檢查自己的動機,我們的行為就會明智得多。
父母要常常告訴自己:不要迫使孩子做任何事。正確的行為是鼓勵的結果,而不是強制的結果。我們可以用智慧、技巧和幽默來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事實證明,與孩子合作是令人愉快的。無論從父母的角度還是從孩子的角度,合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彼此了解、協調、改善的過程。我們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會運用許多巧妙的方法來代替強迫、行使權力,并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