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斷和學生的判斷為什么形成分歧?從學生的來訪中,我若有所悟:我們平時的教學管理關注教師工作的投入程度,謂之過程管理;關注學生取得的考試成績,謂之目標管理。這卻忽略了對投入與產出的關聯性分析,也就是教學活動中的“生命成本管理”。
是啊,當高考“狀元”的炒作呈愈演愈烈之勢,當教學功臣的評比以小數點后的量化為依據,當疲倦灰暗成了中學乃至小學師生的常態表情,當我們以對學生當下負責為借口單調了學生未來的生命色彩……作為教師,我們除了無奈面對、大喊委屈之外,是否可以有一種另外的選擇:以為師者職業操守的名義,自覺摒棄的對學生生命高消耗的做法,哪怕因此平均分降一點也無怨無悔?
“志存高遠,淡泊名利”,教師應該有這樣的胸襟。是否有教學質量的生命成本意識,是判斷一個教師職業素養水準的重要標準。
一個好教師,會千方百計優化課堂,降低單位知識學生生命成本的付出。課堂是質量提高的主戰場,內容充實、訓練科學、互動充分、氛圍和諧的課堂,會大大節約學生的固定生命成本(時間和智力活動強度),提高學生的課堂生命質量。
一個好教師,絕不會把無效、低效的錯題、怪題、偏題、廢題布置給學生,也絕不會用多布置作業的方式突出自己任教學科的地位。“水落石出”的質量追求,暴露的是自私和野蠻;“水漲船高”的質量追求,展現的才是合作意識和寬闊胸襟。
曾經碰到過一位語文教師,熱衷于布置抄寫作業——抄注釋、抄課文、抄優秀范文。一問方知,原來這位教師深受學生非書面作業而不完成的困擾,想出了這個竅門。至于效果如何,暫不考慮,先求個心理平衡再說。這樣無端耗費學生時光的教師,即使所謂實績再好,能算是一個有職業道德的教師嗎?
一個好教師,也一定重視自己工作所付出的生命成本的核算。忙,是所有有責任心教師的共同狀態;忙什么,卻可能是教師平庸和優秀的分水嶺。優秀教師,絕不會甘于在低效重復、智慧缺失的教學活動中消耗自己的生命。他一定會自覺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讓自己的教學活動不斷接近低耗高效的目標。他們服務于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既取得了應試的高質量,也取得了專業素養的快速成長。
新時代的師德標兵,不應該只是苦和累的典型,更應該是智與效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