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制約學生聽力能力的因素
1. 語音基礎知識的缺乏及解決的有效性
首先,學生辨音能力弱,對弱讀、連讀、元音弱讀、輔音同化、失去爆破等語音現象不清楚。其次,由于很多農村學生對英語重視程度不夠,出現“啞巴”英語現象嚴重,大多數學生語音規則沒掌握,對單詞和課文的朗讀和背誦既費力又無效。另外,教師本人發音的標準程度也直接在課堂上影響了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因為很多中國學生真正有效地培養聽力能力的時間是在課堂之中,如果教師的發音不標準,錯誤過多,語速過慢,都將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甚至無效。
有效地解決學生的語音關,首先最主要的是教師要糾正自己的發音。教師要認真備課,反復跟隨磁帶朗讀,發現自己在讀音中的錯誤并在書本中做出注解;教師要多收看英語電視節目和收聽英語廣播,有條件的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聽力材料,自己經常去聽。長此以往,語感會逐漸恢復和培養,對最新的詞匯會有所了解,特別對美式發音會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糾好音。先要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發音規則,如音標的朗讀,正確區分因素,注意意群、停頓、升降、句子重音,熟悉連讀、弱讀、不完全爆破等現象。再次是要多聽多模仿,要盡量聽地道的英、美音的發音,而對美音要更加熟悉,因為在新目標教材和中考的聽力測試中基本以美音為主。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聽單詞、單句,后聽對話,再聽短篇文章。通過這樣分層次系統的訓練,才能逐步培養學生通過語言接收信息的能力。
2. 詞匯障礙及解決的有效性
聽力所要求的詞匯稱為聽能詞匯,它與閱讀的領會式詞匯及寫作的復用式詞匯不同。一般來說,這類詞都是人們聽過多次,說過多次,寫過多次,可有時一個詞聽幾遍也聽不出來是哪個詞,但一寫出這個詞,馬上就恍然大悟。
如何跨越詞匯障礙是學生在聽力訓練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首先,平時學習要扎實掌握所學詞匯,做到音、形、義全面掌握,使學過的詞匯與聽力材料中的詞匯統一起來,避免聽著熟悉卻想不起準確意思這種現象的發生。其次,借鑒閱讀策略中猜測詞義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先把一句話聽完,再判斷該詞的詞性,暫不推敲其準確意義,然后根據上下文推斷詞義。很有可能在聽下文的時候,前面遇到的生詞會突然明白過來,或者這個詞根本就無關緊要,對全文的理解毫無影響。
另外,要加強跨文化教學,關注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意識,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比較;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文化交際能力。
二、 傳統聽力教學的誤區及對策
1. 傳統模式
在傳統聽力教學模式中,往往是教師放錄音,學生聽后做理解練習,然后放慢語速,停頓校對答案。這種方式存在兩個弊端:其一,學生沒有同時練習聽說的機會;其二,聽力理解題只考查學生的記憶力,不能讓學生練習如何聽,也不能讓學生聽的能力得到鍛煉,嚴重影響學生聽力技能的培養。
聽力有著與其它課不同的自身特點:對于每個人來說,磁帶的語速都是一樣的。它與口語不同,即使有個別同學聽不懂,磁帶中的內容也不會就此停止。與閱讀也不同,我們不能停下來去想前面的內容,或停下來看圖片。當然,我們可以反復聽磁帶,但說話者的語速是不可改變的。
2. 克服傳統模式的有效方式
(1)聽說結合。說的同時也是在聽,應該讓學生多說多講,開展聽說活動,用英語交流。這樣,既能加強師生間的互相溝通,又能培養英語語感,同時提高語言反應能力。
(2)精聽與泛聽結合。精聽在于教給學生聽的方法,而泛聽在于通過大量更大范圍、更寬題材的聽力實踐訓練學生對語流的熟悉程度,快速提高語篇反應能力。所以,在聽力訓練中須將兩者結合起來。
(3)形成有效的聽力策略。A、訓練學生的預測能力。聽力材料的標題、插圖、甚至題目和選項都可以給學生提示,這樣聽時思維就可以朝這方面發展。B、訓練捕捉重要信息、抓住關鍵詞的能力,使學生有目的、有選擇地接收信息。聽對話時,要求學生關注答句,因為大多數對話材料中絕大部分內容都由后說話者以回答的形式予以表達。聽短文時,要求學生注意開頭句和結尾句。C、培養學生的推測和猜測能力。在聽力訓練過程中,學生往往一聽到生詞就緊張,或者對上下文的某個環節因一時難以理解而無法連貫,以至于影響到整體的理解,抓不住全文的中心要點。因此,訓練學生利用上下文的連貫意思和語法結構來進行猜測是提高聽力能力的重要技巧之一。
三、中考應試技巧的薄弱及解決的有效性
在中考聽力試題中,聽力所設計的題型變化多樣,但總體上可以從兩大方面去劃分。一是為了測試考生的審題能力,包括讀題能力和讀圖能力。這些題目往往要求學生能從題目和圖畫中去事先把握一些信息,以便于在聽材料的時候有側重點,能更快更有效地去理解材料。二是為了測試考生的上下文把握能力。在中考中大部分題目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這個需要,這類題目往往帶有很多干擾信息,學生如果能力比較弱,常常會抓住上面信息而忽視下面信息,或者是抓住了下面而漏掉了上面,其中以考到數字類的題目為最難。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快的語速、較好的語感和心理素質。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和上下文把握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筆者有以下建議。
1. 聽力課要盡量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聽力教學課不應只有單一的聽———做題———核對答案這樣一種形式,而應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做到視聽結合。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短文,更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活躍,內容生動有趣。在上課前后幾分鐘里,教師可選放一些內容簡單、形式活潑、旋律明快的英語歌曲,并借助形體語言或畫面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大意。如THE SOUND OF MUSIC, JINGLE BELL 等英語歌曲,學生喜歡聽,樂意唱。另外,還可以利用網絡,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內容去聽。
2. 聽力的關鍵在于題目的設計,并要因材施教
一般英語聽力訓練有三種策略,一是為把握整體意思的聽,其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引導學生做好聽前的預測活動;幫助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關鍵詞句上;引導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線索克服在聽的過程中出現的障礙,進行有效的猜測、聯想和判斷。二是為了解某些具體信息的聽,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能聽出一些具體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從語言程度略高于他們實際水平的材料中進行信息選擇的能力。這類練習題的設計原則如下:引導學生不僅從內容而且從結構上對所聽材料進行預測;明確規定學生聽的任務和目的以及在聽的活動中充當的角色;為學生提供克服障礙和捕捉信息的線索。三是為所學內容而進行的精聽,這是上面兩種策略之后,用于進一步學習語法、詞匯和讀音的策略。其訓練原則如下:讓學生把重點放在影響其聽力理解的語言點上;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新的單詞、短語和句式;教給學生運用各種讀音規則,如:連讀、失去爆破等。
3. 分散聽力難點,運用實物啟發
學生在進行英語短文或較長對話的聽力訓練時,可采取分散教學難點的辦法,根據短文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問題和對話內容。教師也可適當運用形象、直觀的實物,幫助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其更好地理解英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