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說的“歸納”和“比較”是指把中學英語中結構相似或意思相近的零星的單詞、詞組、句型或語法歸攏在一起,并對它們進行比較,找出結構規律,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記住它們。歸納既是對知識條塊的總結,也有利于把知識細化,再加上適當的相關配套練習,貫徹落實到位。只要學生能把“知識樹”清楚地建立起來,復習時就會很少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現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中學英語基礎知識的“歸納”和“比較”。
一、對單詞進行“歸納”和“比較”
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英語的學習,但擴大詞匯量又令許多同學感到頭痛。大多數同學覺得許多單詞總是記了忘,忘了記,很難記住。到了高三,英語教師應把下面五種“歸納”和“比較”的記單詞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記住單詞且不易忘記。
1. “歸納”和“比較”結構相似的單詞。例如:
(1)sweep, swept, swept; keep, kept, kept; weep, wept, wept; creep, crept, crept
(2)swim, swam, swum; ring, rang, rung; sink, sank, sunk; drink, drank, drunk
(3) coat, coast, coal, goat, boat
(4) rain, brain, grain, train, trainer, trainee
(5)peasant, parent, pleasant, present
對(1)、(2)兩組結構相似的不規則動詞進行“歸納”和“比較”,我們就能發現有一些不規則動詞在變過去式、過去分詞時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第一組動詞變過去式、過去分詞時只需要把后一個e變成p即可,第二組動詞變過去式時只需要把i變成a,變過去分詞時只需要把i變成u。(3)、(4)所列單詞結構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第五組單詞屬于易混淆詞匯。把它們列舉在一起,有利于我們記住更多單詞。因此,在復習中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零星地記單詞,一定要找規律,聯系起來記。
2. 對同義詞、近義詞或反義詞進行“歸納”和“比較”。例如:
(1)kill, slay
(2)desire, expect, hope, want, wish
在(1)中kill和slay是同義詞,都表示“殺死”的意思;而在(2)中,這五個單詞是一組近義詞。通過比較得知,該組詞均可表達愿望,但expect表示“期望,期待,盼望”,指有把握、有根據地認為某事將要發生或期待某事發生,著重相信或認為有客觀可能;hope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表示想做某事或期望出現某種有利的結果,隱含這種希望可能實現,意為“希望干某事”;want為普通口語用詞,指對滿足某種實際需要的渴求;wish表示一種心愿和渴望,渴望的程度比desire弱,或表示一種不能實現的愿望,也用來表示對某人的祝福,既可作動詞也可作名詞,最正式、嚴肅地強調感情的強烈和熱切,強調主觀愿望的熱切性,含有“強烈希望做某事”的意思。通過進一步比較,得知沒有hope sb. to do sth.,但有desire/expect/want/wish sb. to do sth.。
3. 對同音異形詞進行“歸納”和“比較”。
同音異形詞是指讀音相同,而拼寫、詞義不相同的單詞。對其進行“歸納”和“比較”,不僅有助于我們記住更多的單詞,還能讓我們在聽錄音時在不同的語境中把它們辨別出來。
4. 對派生詞進行“歸納”和“比較”。
派生詞通常是由詞根加后綴或加前綴構成。英語中有大量的派生詞,記憶這些派生詞,我們要先找到詞根,然后再看其前綴或后綴(有些單詞有前綴也有后綴),猜其意思。我們還要對具有相同前綴或后綴的派生詞進行“歸納”和“比較”,這不僅能讓我們記住更多的派生詞,還能讓我們猜出一些派生詞的意思。
5. 對合成詞進行“歸納”和“比較”。
合成詞是指由兩個或更多的詞合成一個詞。例如:
(1)peace-loving(熱愛和平的),epoch-making(劃時代的),English-speaking(講英語的),car-making(造汽車的),flesh-eating(食肉的),ship-making(造船的)
(2)waiting-room(候車室),sleeping-pills(安眠藥),dining-room(餐廳),living-room(客廳)
把(1)和(2)進行比較,我們知道在(1)中由一個名詞加一個現在分詞所構成的一個合成詞往往是個形容詞;而在(2)中,由一個動名詞加一個名詞所構成的一個合成詞往往是個名詞。
二、對詞組和習慣用語進行“歸納”和“比較”
英語中詞組和習慣用語很多,能否記住、理解和恰當使用一定數量的詞組和習慣用語也直接影響到英語能力的提高。在復習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把詞組或習慣用語的類別及用法搞清楚。例如,動詞詞組(短語)在句中可以充當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狀語等,而介詞詞組(短語)在句中就不能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同位語。其次,要注意對詞組或習慣用語進行“歸納”和“比較”。例如:
(1)want to do sth., mean to do sth., need to do sth.,like to do sth.
(2)want sb. to do sth., mean sb. to do sth., need sb. to do sth., like sb. to do sth.
通過對上述兩組詞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在第一組詞組中動詞不定式to do sth.作賓語,而第二組詞組中to do sth.是作賓語的補足語。
總之,只要在復習中教師隨時注意向學生演示“歸納”和“比較”,同時要求學生自己作一些“歸納”和“比較”的練習,他們就能夠掌握和使用更多的詞組和習慣用語。
三、對句型進行“歸納”和“比較”
英語句型種類繁多,文章中句子結構復雜,給學習和記憶帶來很大麻煩,但只要我們平時注意“歸納”和“比較”,從復雜的句子結構中找出最基本的句型,就不難發現諸多句子結構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現就it作為形式主語為例列舉所涉及的種種句型。
1. It’s virtually impossible for us to predict the future accurately.
2. It’s unwise of you to reject your friends’offer.
3. It’s good manners to help others who are in trouble.
4. It’s no use talking to a deaf man.
5. It’s no good cheating in an examination.
6. It’s surprising that he has dropped out of school.
7. It’s said that Chairman Mao has been dead for around 31 years.
8. It should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is contract does not take the same form in different societies.
9. It’s a pity(that)he didn’t pass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10. Isn’t it a shame (that)the rain spoiled our picnic?
11. It’s very likely that she’ll ring me tonight.
12. It took her three hours to mend her bicycle.
13. It will do you good to take some exercise every morning.
14. Did it ever occurred to you that he would come back?
15. It happened that Mike was in.
16. It seems to me that Mary will work out the problem first.
17. Does it matter whether he comes or not?
在上述例句中it作形式主語,看上去結構大致差不多,但進一步比較,可以看出:例1、2、3、12、13是動詞不定式作主語,例4、5是動名詞作主語,例6、7、8、9、10、11、14、15、16是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作主語,而例17是whether引導的主語從句作主語。再進一步比較,還可以看出例1和例2中的差別是例1中用...for us...,而例2中用...of us... 這樣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新問題:什么情況下用for sb.?什么情況下用 of sb.? 答案是:當例1、例2句型中作表語的形容詞是形容人的品質、能力的形容詞(cruel, clever, polite, impolite, kind, foolish, brave等)時,形容詞后用of sb.,其它情況用for sb.。通過對例1、例2的比較,我們不僅掌握了句型,還弄懂了句型當中的知識點。就某個句型來說,我們還可以把該句型中某個(些)詞換掉,用同樣的句型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我們可以將例句11中likely換成clear, certain, possible, impossible, true, unlikely等。
四、對語法進行“歸納”和“比較”
語法的學習和復習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復習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歸納”和“比較”,找出這些規律。這里以否定意義的副詞放在句首需要部分倒裝為例進行歸納。
1. I haven’t been to New York before and neither / nor has my sister.
2. Never will I meet him again.
3. Seldom does he go to see a film.
4. Hardly / Scarcely / Rarely had Tom gone to sleep when Jack left.
5. No sooner had she closed the door than the dog ran out.
通過對上述五個例句的“歸納”和“比較”,我們可以了解到部分倒裝的句子是把要強掉的部分放在句首,然后把句子變成一般疑問句的形式,但整個句子是倒裝句,不是一般疑問句。再進一步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例4、例5兩句中,hardly/scarcely/rarely had...when...表示“一……就……”,而no sooner had...than...也表示“一……就……”。不同的是,no sooner...后面用than,而hardly/scarcely/rarely...后用when。相同和不同之處比較,易記且易區別。
上述所提及的對基礎知識的四個方面的“歸納”和“比較”對學生學好英語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隨時教導學生不要孤立地去復習某一個單詞、詞組、句型或語法,一定要把類似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比較”,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當然,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時,要對有代表性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比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這樣,學生在復習中就會有意無意地對一些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比較”,就能把基礎知識復習好,就有利于他們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使他們在高考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