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參差不齊,他們能夠包容的知識量也是有淺有深的,但如果在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教師的主動傳授之間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便可以有相對寬松的彈性空間來進行知識的迂回與深化,這樣做在態度上看似放縱學生,但在效果上卻是在充實豐富學生。新教材容量大,密度高,單純依靠課堂里的45分鐘和師生單一的互動,效果會有所偏頗,而下列我初步概括的若干種搭配法在平時的教學中使學生的自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揮。
依據語言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學生的學習心理類型可分成若干種,據這些不同的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搭配法。
敢為性用之于感覺器官的搭配
學生的敢為性一般表現為思想活躍,實踐能力強。
這種方式尤其適用于初一(七年級)學生,因為相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大多數初一學生的感知能力還停留在色彩與聲音上,讓他們聽悅耳的旋律,說朗朗的詩歌,讀押韻的材料,寫可愛的圖片,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至少可以在興趣上多捕捉到一些效果。如新目標七年級下Unit 5 I’m watching TV中,我們備課組以一首關于打電話的flash歌曲學習現在進行時,還適時地把其中的詞組talk on the phone帶了出來。這樣,不僅英語中第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態學習在輕松的歌唱過程中深入人心,而且課堂氣氛很輕松,理解起來也很容易。
外向性引導記憶渠道的搭配
學生的外向性一般表現為內心世界充盈,言語表達能力強。
在英語教學中,記憶是基礎,有了一定數量的靠記憶儲存起來的知識,英語教學中的其他環節才能得以開展。記憶這個環節必須根據階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低階段可以采用聲音與色彩節奏并用的方法,如利用韻律記憶法;而到了高年級,則應該利用知識的內在聯系來進行教學,如可以用聯系記憶法,用鳥鳴、狗吠、汽車及火車等聲音,并配以一定的幻燈片將Book 9 Unit 5 Section B 3a中的strange events中的氣氛先襯托出來,再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讓他們表達一下自己在聽到不同聲音時會聯想到什么。這樣,不但可以促使他們操練感官動詞的用法,如hear sb doing等內容,更能將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積極猜測課文中出現的情況并使用There must be...句型,從而達到記憶與理解的高潮。
縝密性調控學習層次的搭配
學生的縝密性一般表現為考慮事情嚴謹周密,仔細耐心。
利用表層與規律的關系,知識進行到初三階段,知識點已經不是單純憑興趣就可以理解的了,因此分層教學盡管難度極大但勢在必行。比如可以在課堂上采用鏈條式教學,利用不同層次知識點掌握的學生來完成同樣需要不同的知識點層次來進行的新知識點的傳授。如在講授定語從句這一內容時,可以用先讓一般學生進行簡單提問的方法開始復習,然后再用連接詞進行串聯,如:“Where do I live?/ Where is this place?”再加一個后綴:I live in the place which is peaceful. / This is the place where I work. 這樣自然而然地就讓學生體會到了這個從句,知識也落實了,任務也完成了。
幻想性轉換成運用角度的搭配
學生的幻想性一般表現為內心豐富,主觀想象能力強。
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其中牽扯到的知識點是多方面的,而且跨學科的現象經常出現,大量的科學類文章和天文地理類知識都會出現,因此需要廣泛的知識聯系,如光合作用、科學發展類等,當然還可以包括一些文學地理類的常識,在課堂上也可以用這些看似無關的知識點來完成重點知識的傳授。比如在講到光速與聲速時,就常規狀態下聲速慢于光速,Our science teacher told us the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the sound.但如果在真空條件下,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所以用在賓語從句中真理理論就遭到了挑戰。再如,還是在新目標Book I Unit 5 I’m watching TV中有四幅圖片,要求學生把圖片里的事件描述出來,我先是用聲音和一個小偷的形象引起大家的聯想和興趣,并問:“What’s happening?”在大家有各自的想象之下,逐幅呈現圖片,這樣可以使事件的發展過程絲絲入扣,既降低了難度,又避免了讓學生枯燥地操練“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的句式。
克制性促使知識種類的搭配
學生的克制性一般表現為自覺性高,目標明確。
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所以記憶是基礎,理解是捷徑。在理解中嵌入記憶類知識,在記憶中鞏固理解類知識。
有位學者說過:“一切知識皆是記憶。”感覺上過于絕對,但仔細一想,未嘗不是。所以在講解過去分詞時,我便將一種類型的變化進行歸類,可分成ABC式(fall—fell—fallen),ABB 式(catch—caught—caught),ABA式(come—came—come)等,這樣各詞的變化便可以在規律中完成記憶;還可用比較的方法,如 bring—brought, buy—bought等,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準確率高。
樂群性應用于學科時間的搭配
學生的樂群性一般表現為人際關系和諧融洽,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
其實,英語是一門兼有文科特征和理科特征的科目。在靠邏輯思維完成的任務后,可以用文科類知識進行理解性認識。比如在講解閱讀理解Draw the center with a piece of square paper(用一張方紙找圓心)一文時,學生們興致極其高漲,于是便在英語課堂上過了一把數學癮,真正將學科的綜合性體現了一回,也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實用價值。
獨立性嘗試于修辭方式的搭配
學生的獨立性一般表現為獨立性強,自我評價體系明確。
在各種搭配方法中,通感是最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修辭方式。其特點是把人的各個感覺溝通用于描摹客觀事物形象來表現主觀心理感受。例如:
sweet voice 甜美的聲音 味覺和聽覺相連
soft music 輕音樂 聽覺和觸覺的聯系
icy look 冷漠的眼神 觸覺和視覺貫通
1. 眼睛也能感受音樂
利用建筑藝術原理,建筑是靜止的音樂。比如人教版Book I用風箏的彩色來強調“fly a kite ”旋律的歡快,用風箏的跳躍來顯示歌曲所要表現的動感。又如在新課標八年級下第一單元中,關于robot的知識,學生所知不多,但很感興趣,我在課間給他們播放了一些機器人的活動如模仿、舞蹈等,讓他們在感受到樂曲節奏的同時,使他們的眼睛也享受到了想象之中預料之外的視覺沖擊,同時使這一文章學起來饒有趣味。
2. 耳朵也能欣賞美景
如Book III的Travel Spotlight—Paris中可以用video 等多媒體方式讓大家感受一下 beautiful scenery and features of Paris.
3. 在講hot時用雙手扇,由動作延伸到感覺
教學中切忌枯燥生硬,最好是用有溫度有感覺的詞匯,如:熱度 hot, 色彩 color, 味道 delicious, 旋律 ring, 動感 rock, 穿透through, 層次 dark, light, 規模large, huge等,都是可以用感覺來教學的。
其實,只要是用來交流的語言幾乎都有通感的存在,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再結合語言學原理的話,教學便又多了一個突破口。
在英語教學中,幾乎不可能單一地進行綜合性交際性知識的順暢傳授,只能根據其中各種細小知識的特點來進行各種途徑的搭配,效果也會多種多樣,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更廣更深地開展這方面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