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段不同,教法也不同
魯迅,眾周所知的大文學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有很多編入中小學教材,深受廣大師生的青睞。
他的小說《故鄉》分別選入了中學和小學教材,其中小學《少年閏土》是節選自《故鄉》的一個片段,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學生對同一篇課文要重復學兩次,因此要求老師的教法也要有所不同。
先說《少年閏土》這篇文章,首先要教會學生熟讀全文,了解文章中所寫的四件事件,從這四件事件中對閏土的人物形象做一定的了解,它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天真活潑,機智勇敢、勤勞淳樸的少年英雄形象,這與魯迅的少爺形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所以他倆才會一見如故,如膠似膝。我們在解讀這篇課文時,要告知學生,重在了解魯迅刻畫四件事的手段,欣賞月下西瓜圖美麗的畫卷。
而初三《故鄉》一文,作者是通過“記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未來的故鄉”,來反映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經濟的逐漸衰退和農民貧困的生活狀況。因此,要讓學生明確,本文是采用對比的手法,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景都亦如此。比如,小說在刻畫人物時,將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是想通過對比告知我們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么,還有楊二嫂,由昔日的“豆腐西施”變成了“圓規”,這種辛辣的諷刺下,小說的主題更明顯了。所以要求對這篇小說的教學,要重在通過不同的手段,教會學生對主題的把握。
比較兩篇課文,我們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文章教學側重點的把握要有所區別,《少年閏土》要重內容,《故鄉》要重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