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第一所學校應該教什么?筆者認為,把“第一所學校”等同延伸到“課堂”這是一個癥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這是一個內涵非常廣泛的概念,它決不意味著把家庭教育變成學校生活中的“翻版”,把家教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學校課堂教育的延伸和擴展。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過于狹隘理解了第一所學校的功能。
首先家長要明白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的社會機構。有組織、有目的對新生代進行文化知識、生存技能、社會規范、主流價值觀念的系統教育,是各級向各類學校的社會責任。
家庭式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基本生活單位。在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游牧和農耕文明時代,家庭也是基本的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己自足曾經是典型的家庭生存方式。進入現代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以來,家庭的生產功能逐步被社會大生產所代替,家庭功能更多體現在扶老育幼、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滿足等方面。在未成年人的過程中,家庭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被喻為“成長的第一所學校”是十分恰當的。
從培育“人”的角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一個大系統中既相互依存又不可替代的三個子系統,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在孩子個性、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各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有時,這些影響因素形成了一致的“合力”,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有時,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也會傳遞孩子許多相互沖突的信息,使不同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
把學校的任務還給學校,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由于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庭教育應當包括的具體內容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弄清哪些是任務不屬于或主要不屬于家庭教育的范疇是肯定是必要的。
第一,形同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任務不屬于或主要不是家庭教育的責任。第二,孩子的家教作業完成的好壞,主要不是家長的責任。第三,學習和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能替代。把學校的任務還給學校,把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家長就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教育孩子做人”的事情了—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道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一個能按照社會需要和個人志趣選擇最佳發展途徑,并依靠正自身努力實現生命價值的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這才是第一所學校應當教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