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推進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提得最響亮的一個詞。怎么學?各校有各校策略,其形式可謂是層出不窮,至于學什么?這個問題似乎不太惹人在意。我想,既然把教師業務學習當成一件大事,那么業務學習內容就該有個大致框架,過于隨意的學習內容必然會沖淡學習效果。考慮到教師職業的專業特性,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緊扣四個方面展開業務學習。
一要鞏固提高學識水平。傳授知識是教師的天職,學識水平無可非議地是教師職業的第一道門檻。可喜的是,近些年來,教師的學歷普遍拔高了一個檔次,中師拔高成大專,大專拔高成本科。然而學歷又不等同于學識,僅有一張合格的文憑還遠遠不夠,甭說文憑真假水分如何,早年的那張文憑也不經舊,知識經不起歲月的淘洗,溫故才能知新,倘若拿張反映同等學歷的試卷測試在職教師一番,能夠考出合格分數的教師孔怕為數不多。甚至,不少小學教師,雖然手持大專文憑,連初中知識也難以應付。筆者就數次聽說過這樣的事例。
二要全面了解教育心理學知識。有了合格學識并不意味著就能把教師當得得心應手。教師“傳道授業”,講的是藝術,要想學生樂其教,就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成長規律,就要深刻領會教育心理學知識。事實與理論往往形成巨大反差,就筆者所了解,真正能自覺把教育心理學當作業務進行學習的教師和學校實在找不出幾個,個人經驗替代了教育心理學知識。所以,不知曉蘇霍姆林斯基,未閱讀《給班主任的建議》,沒聽說“四顆糖”的故事也就見怪不怪了。筆者認為,縱有滿腹經綸,不掌握教育規律,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個體多半會束手無策,縱有滿腔熱誠,不了解學生心理,終難走進學生心靈。
三要系統掌握新課程標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在課堂上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以“標準”為準則,這好比射擊,沒有準星,再高明的射手中靶的幾率也要大打折扣。以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為例,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可我們經常見到的課堂卻是“精確理解”。筆者曾用一個問題私下考查過部分教師:“課程標準規定,一至三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分別不能少于多少?”結果無一人知曉。“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的“準星”,它應該駐扎在每個教師的腦海,時刻伴隨教師左右。成都實驗小學不愧是名校翹楚,以“重讀新課標,預約新課堂”為主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新課標的鮮活標本,我想,大概是陸坊校長以見微知著的眼力發現了問題的所在——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忽視與遺忘,認為有必要幫教師校正一下“準星”吧!
四要吸收積累名師的教育觀點、經典教學案例。提高業務水平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教師能把課上好。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怎樣才能上出好課?如果沒有專家指點,如果僅靠個人摸索,其成長速度必然大打折扣。一個教師,倘能經常研究琢磨長期活躍在教學一線如李鎮西、竇桂枚、于永正等名師,在借鑒模仿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其結果一定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寫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師,寫三年反思一定會成為有名氣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