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人格呢?
第一,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培養自律人格的邏輯起點。無原則的遷就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但并不能證明孩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人格傾向就是在這種最早的“人生經驗”中形成定勢的。明智的家長在孩子年幼之時,就會像清除花園里的雜草那樣,細心的刈除偶然冒出來的不合理欲望的萌芽,使孩子從小學會分清合理要求與不合理欲望的界限,并在不合理要求遭到拒絕時能夠坦蕩地接受合理的現實。
第二,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養成自律人格的必經之路。我們在生活中,容易給孩子一些誤解以為生活就應當是他們習慣的這種樣子。與我們的做法不同,一些西方國家的父母從小就把孩子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予以尊重。在他們看來,家長代勞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是對孩子自身能力的一種蔑視和不信任。孩子學做事情肯定不會一下子達到成人水平,家長且不可因孩子“幫忙不如添麻煩多”而剝奪他們“邁出第一步”的權利。
第三,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市培養自律人格的重要環節。從法理意義上講,未成年人行為的社會后果應當有其法定監護人(首先是父母)來負責。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孩子不需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因為健全的權利義務觀念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會從娘胎里帶出來,更不會從腦袋里自己長出來。
培養孩子的自律人格,家長的榜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在教育。用自己的高遠的人生目標、高雅的生活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嚴于律己的行為,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在人生的終點我們才能違心無愧地說,作為無愧于后代的先人,我也為世界留下了無愧于先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