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習慣是人們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從事某些動作的需要和特殊傾向。通常在家長指導下有意識培養的行為,能夠固化為好的習慣,如飯前便后洗手,見到熟人要稱呼等等。也有許多習慣不是有意識鍛煉的結果,而是無意識重復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習慣有好壞之分。如果家長在孩子開始學習的起步階段忽視勞動好習慣的培養,一些無意中形成的不良習慣就會被“固定”下來,持續的時間越長,矯正的難度也會越大。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態度和改正方法是關鍵。學習應當成為孩子主動的行為。沒有內在的自覺,孩子只能成為被動完成任務的“工具”和考試的“機器”。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態度,家長要盡可能減少說教,這些道理因為孩子聽得太多早已厭倦了。不妨試一試這樣的做法:帶孩子觀察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讓孩子談談自己感受,特別是將來自己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希望擁有什么樣的人生。然后和孩子討論要達到這樣的人生目標需要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從而讓孩子懂得,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應當對自己今天學習和明天的發展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孩子就會把學習當成一種基本的需要,珍惜自己擁有的學習機會,主動去設計明天的生活。
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一整套行為模式。從按作息時間、課前預習、認真聽講、與老師討論和分享、獨立完成作業、遇到難題既不回避也不鉆牛角尖、對考試成績保持理性的態度、勝不驕,敗不餒,樂于在生活中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等。對學習過程中的積極行為,家長要及時鼓勵,使偶然發生的行為成為習慣動作;對于孩子已經表現出來不良的學習習慣,家長應當及時給予溫柔提醒,引導孩子主動尋找改善;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正常波動,家長無需大驚小怪,更不應當把每一次考試成績都和一生的前途直接聯系起來,家中孩子的心理壓力;倘若家長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家務勞動之余,也能保持閱讀、思考、和孩子一起探討各種問題的“終身學習”的習慣,對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則會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