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一種厭學的情緒,這樣厭學情緒的產生,不但會嚴重影響學習成績,而且會導致孩子心理渙散,影響孩子的成才。
首先,父母要明白,什么是厭學。厭學就是指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內在的因素,對學習失去興趣和積極性。很多厭學的孩子多半把學習當成一件苦差,學習目標不明確,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學習效率很低。這種現象在中小學表現得很嚴重。一般而言,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壓力大,無法承受,很多孩子的學習都是迫于父母的壓力,一旦孩子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常常會放棄學。
所以,要想改變孩子厭學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弄清孩子厭學的情緒,然后對癥下藥。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很大情況下,是孩子的學習壓力大。不如孩子在小學或初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升入初中或高中后,由于學習環境、方法等因素的改變,自然學習成績也會隨之改變,由于這些孩子平時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寵愛之中,沒有經受過什么壓力,所以一遇到困難就會束手無策。
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厭學是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造成的,讓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自信心不夠,孩子與父母的沖突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目標定的過高,這樣,孩子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他們對知識不感興趣,自然對學習沒有興趣。
我們了解了孩子厭學的原因后,就可以采取正確的措施,消除孩子厭學的情緒,首先我們可以讓孩子明白學習的目的,有不少孩子由于學習目的不明確而導致學習興趣不濃。作為父母要積極引導和教育孩子不斷明確學習目的,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在學習上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孩子也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可通過揚長避短的形式,激起孩子的自信心。
在恰當的時候,要對孩子進行獎勵,只要孩子努力學習,就要對孩子進行獎勵,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作為父母,在輔導孩子時,一定要教孩子一些學習方法。父母在輔導孩子時,不要代替孩子的學習,父母要交給孩子獲得知識的方法。有時間的話,我們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能過面對困難時,不會自暴自棄。父母要善于在理解和關系的角度與孩子進行思想感情方面的溝通。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慢慢對學習產生興趣,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嘗試與孩子多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讓孩子擺脫煩惱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