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有一些共同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而且是共同存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般的家長都會寄與孩子很高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甚至老師的需要,讓自己成為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家長的這種要求,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當孩子令我們不滿意時,我們不要過分去貶低孩子,責罰孩子。其實孩子不能讓家長滿意的時候,孩子內心也是很內疚的。這個時候,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關懷,不要用過多的條條框框去束縛孩子的發展,我們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能夠得到的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自我負責的可能。
我們也不能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較,這種比較會使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屬于它的一片天地。
我們對孩子的需要是要有條件的,家長在數落孩子的不是,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如果我們全不管孩子從嘴上服氣,還是從心理服氣。家長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家長不要輕易預言自己的孩子沒有出息,否則會讓孩子喪失斗志和學習的能力,另一種結果是,我們越說孩子有出息,就越能證明自己有價值,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喪失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家長也不要代替孩子的做選擇。孩子的心理有三個階段,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我們要限制做他想做的事,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后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越是容易產生逆反的心理。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的不是,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我們不要擔心孩子早戀。同時我們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態。以上提到的幾個問題,都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問題,如果我們處理的方式不當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后一生的成長,所以,作為家長,要善于走進孩子的心理,做好孩子心靈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