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好的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孩子對待周圍的老人或者父母都不是很尊重。如果頂撞老人,不服從管教,用生硬的態度去命令老人為他做事的話,這樣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可能會培養出一個沒有孝心和公德心、沒有愛心的人。
我們要教會自己的孩子,要想成為有所作為的人,首先必須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父母要知道,知識在沒有道德人的手中,是難以產生積極的作用的,所以,我們不僅要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更要注重孩子情操的養成教育。這樣才能將孩子教育成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幫助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利。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的細節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教會孩子給老人讓座,讓孩子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尊重長者,尊重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尊重老者的孩子,在長大之后才能有一份關愛之心,才能對長者心存敬意。
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中建立長幼有別的家庭原則,在很多家庭中,獨生子女被放在最高的位置,爺爺奶奶之間的關系被顛倒。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做到張又有別。
孩子只有樹立尊敬長輩的觀念,才能不以自己為中心,懂得為老人分擔事情,為父母親少添麻煩,只有在家中能夠孝敬長輩,將來才能在社會上尊老愛老。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要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比如經常讓孩子幫助老人做事,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孝心便會逐漸養成。
在家庭中,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父母要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們認識膚淺、判斷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常常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孩子眼里,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她們會認為父母做的,她就能做,父母怎樣做,她們就怎樣做。
因此,父母在與老人相處時,態度應該謙遜、彬彬有禮,關心照顧,體貼入微,父母的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表現在自己的行動中,她們也會像父母一樣去孝敬和善待老人的。
所以,在平時老人生日和過節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這些暗示來誘發孩子的行為,在父母的行為的感染下,孩子必將受到很好的教育,讓孩子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懂得愛,才能奉獻自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