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應該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孩子還沒有完全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父母應該在生活上給予孩子一定的照料,照料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活過得更加舒適和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學會生活自理,進而掌握自立能力,獲得獨立的人格。
我們應該讓明白,自己能夠做的事情,應該自己做,在孩子幼年時期,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鼓勵孩子勤動手、多嘗試、不依賴和指望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有助于孩子今后發展,成為獨立自強和身心健康的人。
父母從小事開始,注意培養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的照顧,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
我們要教會孩子掌握好“管”與“不管”的力度,父母對孩子事事必躬親,結果可能導致孩子一事無成,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得到的也許同樣是一事無成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管與不管是有限度的,所以說,當孩子沒有行為能力時,父母一定要管,但是當孩子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希望自己動手能力時,父母要從旁邊協助他管,而當孩子真正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及時會犯錯誤,父母也要不管,父母要讓孩子在親歷親為中學會成長,在犯錯誤中學會自立。父母要把握好管與不管的一個度,在孩子實踐的過程中幫助他們總結教訓,讓孩子在自己事情自己做中健康成長。
仙子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在家庭中很多事情都是包辦,這樣的生活方式會讓孩子長生依賴感,獨立人格缺失。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自己動手,去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多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在其中得到鍛煉,逐漸自強自立。
當孩子可以獨立做事的時候,父母首先不要瞻前顧后,而是要多多支持孩子,父母要為孩子的成長騰出時間,讓孩子出馬,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脫離成人的照顧,從而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父母也要想方設法,通過靈活的方式引導孩子,在孩子在有趣的活動中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理智的指導孩子,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給更多的機會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