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為家庭成員中重要的一員,因此,我們要善于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也是父母進行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主要是讓孩子在家庭和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
父母也要培養孩子戰勝自己的弱點,增長孩子各種能力的信心,讓孩子在家庭和集體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有利于孩子在家庭中和集體中找到歸屬感。讓孩子通過努力來位家庭和集體做出自己的貢獻,孩子在體驗成功,樹立自信的同時,形成自己對家庭和集體的責任感。現在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累。不少家長為了減少孩子受罪,少受累,經常替孩子把生活中都安排得無比周到;當家長的總是怕孩子犯錯誤,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少犯錯誤,在問題面前經常是代替孩子做出決定。
家長把一切都替孩子想到了,做到了。在家長培養下,孩子總是認為一切都不用自己操心,反正有父母替自己操心,向花錢了找父母就行了,孩子的一切都離不開父母,一切都由父母為他負責,由此可看,事事代替,是剝奪了孩子今天學習的權利,消弱了他們天生長大后謀生的技能。長此以往,孩子自己的事情都負責不了,怎么可能為家庭承擔責任呢?責任和權利是密切不可分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選擇的權利,她就不會承擔責任。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得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決不能事事都包辦,處處替孩子承當責任。我們要教育對她們的行為和安全負責,讓孩子從小養成自強和自立自做的習慣。從小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讓孩子學會對突發事件進行自衛,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上學不要父母接送,作業自己完成而不要父母監督,讓孩子自己學會選擇課余愛好等等。
如果起晚了來不及吃早飯,就讓孩子常常肚子餓的味道,讓孩子有這些親身的體驗,在家中哪些事情該父母做,哪些事情該孩子做,都可以在父母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父母把這些問題將給孩子聽,這樣一來,可以調動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家庭是孩子發育和成長的重要產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發點和歸宿,而且孩子每天在家里的時間要遠遠多于他在學校和戶外的時間。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以從家庭這個陣營中出發,家長要增強孩子對家庭的主體意識,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主體地位,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生活方方面面,讓孩子感覺到,他不是家庭中的客人,而是主人。家長要有意識的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對家庭和對父母的重要性。平時要多讓孩子擔任自己的小助手,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好能力。分擔責任是孩子直接為家庭做出貢獻的最好機會,因為努力學習和生活自理主要和孩子有關,分擔家務是孩子對家庭責任、父母辛勞的體驗,也是孩子獲得成就感,歸屬感的主要途徑。
現在的孩子普遍生活水平在提高,孩子的消費欲望也越來越高了,有的孩子不顧家庭的經濟狀況,無限制要求父母滿足自己,這是孩子對家庭沒有責任心的一種體現。要改變這種狀況,父母可以直接試著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這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只有給孩子深入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才能讓家教變被動為主動,讓孩子知道家庭的收支情況,意義非常明顯。首先,有利于孩子對父母的產生信任,讓家庭教育起到應有的作用,一般的父母在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也要說明理由,但因為溝通不夠,這種說明和容易被小孩子理解為小氣等。孩子知道家庭經濟是什么情況,知道如果滿足自己過高的要求會造成什么后果。這樣,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理解父母的做法,自覺控制不當的欲望,這樣對家庭的責任感也就越來越強了。
父母平時在談論問題或者商量事情時,都要有意識的問問孩子建議好不好,這時候,父母應該將孩子當作一個真正商議的對象,說話態度要和藹,不要擺架子,要使孩子感到父母確實是想聽聽自己的意見。
當孩子開動腦筋,有了教好的回答時,父母要及時表揚,并采納其建議。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建議在家庭事務中得到實施,就會產生成就感,這又能促進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讓孩子參與一些簡單的貼近其生活內容的事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可以逐漸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教育孩子對自己家庭負責,讓孩子知道自己當做家庭所需要的,且應該對家庭做出貢獻的一名成員看待,家里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應該讓孩子參與,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對家庭成員的意識和責任感。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父母對子女如果是一味地寵愛,會讓孩子任性和自私,甚至沒有愛心,沒有責任心,不知道怎樣去關心別人,體諒別人。所以,在家庭教育這一塊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