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的圣誕節,孩子們送給了我一臺導航儀,我當時就想:這下你再也不會迷路了、能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了,以后的實情也確實如此,一個動聽的女聲不斷地告訴我該走哪條路。我很好奇,想知道,假如不聽從她的指令會發生什么事,所以我故意走錯道,立刻我就聽到了下面這條指令:“可能得話,請掉頭”或“請走下一個出口”。我覺得導航儀真是個了不起的發明,盡管我已多次不服從它的指令,但它從來沒有對我說“蠢驢!你什么時候才能明白,不聽我話,你是永遠也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的!”我不了解導航儀的工作原理,對計算機、電視機的原理也不懂,其實,我懂不懂這些工作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機器能正常工作,發揮功能。自從我有了這個奇妙的導航儀,就一直在想,父母能有一種這樣神奇的儀器該有多好!這樣,父母在努力建筑一種可信賴的親子關系時,就能不斷地得到提示,他們是否行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這不是太美妙了嗎?真有這樣一宗儀器的話,不僅要保證儀器一直處于工作狀態,更要 保證父母確確實實遵照指令去辦事。寶理希,你也許會說,這是異想天開,我會回答你“誰不相信烏拖邦,誰就不是現實主義者。”我不跟您討論這個主意是不是大腦發熱,但是,為父母生產出這樣一宗儀器肯定會大受歡迎,因為很多父母都在尋找這樣的“導航儀”或“道路說明書”。在這樣一種神奇的儀器還沒有誕生之前,很多父母,特別是那些想提高自已教育水平的父母,正通過各種途徑來學習和了解“正確的教育方法”。有的參加有關課程,有的去聽講座,更多的父母會在數不勝數的有關文章雜志中——有專題討論,也有一般答疑——選擇自已感興趣的篇章來閱讀。對教育而言,首先要建立這種關系,什么良好愿望、遠大目標都不是關鍵,這種關系和父母在內心深處對孩子的看法態度有著密切關聯。喜愛某個孩子,父母就會對他有相應的態度,那么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的關系便步難,但是不論出于什么理由,父母排斥這個孩子的話,他們的教育工作將會很難,因為他們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我還可以說,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但起決定作用的是他們的思想態度。其實這些都不是什么新話題了,讓雅克盧梭早就認識到了,一個正面的、積極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關鍵。在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爾》中,他對與他同時代的父母提出了以下建議:1、給孩子時間2、記住:孩子需要柔情3、絕對不能忘記:孩子需要關愛,就像他需要面包一樣。因為諸如此類的建議,有人把盧梭看成不諳世事的夢想家。在和許多家長的交談中,我有這樣一個印象:其實,家長心里知道與孩子建立信賴和諧的關系是多么的重要,但他們有時還是忍不住,在沖突中對孩子一味地責備、譏諷、審判和處罰。他們一邊這么做著,還一邊希望孩子不會介意,甚至原諒父母在生活的壓力下偶爾“出格”表現。所以,想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相互關系,所以相關人員都必須有社會適應能力,能夠遵守制度,惡劣的關系牽制每一個人的神經,或多或少使每個人受累。“自私自利者”總是有理者“及”“抱怨好斗者”都不具有這種能力,他們也不會自愿同別人建立、發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