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過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非不開的,也正所謂“天才來字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她教她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她已會念百余字了。有一天,她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孔丘說:“都記住了。”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她鉆入被窩后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靠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哥哥被她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她寫完最后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后一個字,聽著她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她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她,知道在她超人的天資背后,更多的姿勢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