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將一篇作品中的某個詞語講解得再深再透,也遠沒有讓學生自己在數篇作品中遇到同一個詞語的重復閱讀來得印象深刻
■考試完全可以以“大運動量”閱讀理解為主,只檢測學生是否能將全文讀全、大體讀懂,而不糾纏于個別詞句的理解或者艱深問題的甄別
細嚼慢咽、精讀細解,甚至吹毛求疵,是目前中學語文教學普遍運用的方法。這樣的教學和考試,導致學生漢字親和力降低、文字閱讀量滯后、文字信息攝取速度減緩,進而產生學生語文水平倒退、人文素養缺失等現象。
而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卻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能否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源中快速、準確地摒棄和捕獲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判斷信息的真偽,已成為信息時代必須具備的素養和能力。隨著書籍閱讀目錄化、報刊閱讀廣告化、應用閱讀導語化和知識閱讀電子化傾向的出現,閱讀的廣度、深度和速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大閱讀量的教學和訓練刻不容緩。在中考、高考等考試中不妨進行加大閱讀量、降低理解度的嘗試,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和運用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是讀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
語文,是以傳授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課程,也是讓學生接受信息教育的課程。它除了通過文章內涵培養和增長學生的人文素質外,還要擔負起提高學生獲取和輸出信息能力的重擔。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建筑在大量閱讀基礎之上的。他們對某一篇作品中詞匯、主題、結構、意境的理解深度,往往取決于他們的泛作品閱讀的廣度。作品讀得多的學生,閱讀理解力就強、速度也快。
學生對某一篇作品的理解程度,會隨著同類文章的閱讀量而自然增長。教師即使將《孔乙己》講得再深再透,也遠沒有讓學生在此前此后自行多閱讀幾篇取材類似的魯迅作品,如《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祝福》等來得有利。因為這些閱讀量的積累,將在學生大腦中構建起對魯迅作品文字風格、故鄉風情、思想意識、景物描繪、人物形象等的整體理解,這種全方位認知又將反過來加深對某一具體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此中的整體理解和全方位認知及其反作用,正是語文學習最需要的心理程式。
同樣,老師將一篇作品中的某個詞語即使講解得再深再透,也遠沒有讓學生自己在數篇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