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月25日報道:20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一樁針對著名高校的訴訟案:北大研修班項目負責人張家麟,狀告北大在合作過程中不履行審查考核責任,“盤剝”合作方,要求北大賠償47萬余元。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涌現出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名校培訓班。比如,總裁研修班、精英培訓班等等。這些名校培訓班教學組織管理混亂、培訓時間非常短暫、授課教師濫竽充數、授課時間嚴重不足。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獲取不義之財。以張家麟事件為例,北大培訓中心負責“審核學員資格”、“審定教學方案”、“審查師資人選”、“考核并發結業證書”?!皩嶋H上這4項義務,北大培訓中心沒有做到一項?!痹趶埣吟肟磥?,對方做到的只是“收錢和蓋章”。其實,清華等其它名校培訓班也大都如此,真可謂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既然名校培訓班既然大都是騙局,那么,為什么還有很多人甘心情愿地上當受騙呢?其實,繼續教育、成人教育早都成了一個交易的場所,而不是教育的場所,這是眾所周知的公開的秘密。只是因為各有所取,大家都保持沉默罷了。參加學習者有很多根本就不是為了獲得知識,試想,幾天的課程能提高什么水平呢?參加學習者就是為了獲得文憑、就是為了交朋友,因為參加這樣名不副實的培訓班一是可以鍍金,二是可以建立更高、更廣泛的人脈。最重要的一點是參加培訓班者根本就不需要個人掏腰包,特別是那些權貴們還會在乎花那么幾個小錢嗎?既然參加名校培訓班有如此好處,那些“崽花爺錢不心疼”的當權者豈能不如蠅附膻,趨之若鶩呢?只可惜,中國的那些名牌大學陷入了見錢眼開的歧途,還在那里沾沾自喜呢。悲哀啊,試問,長此以往,中國的教育將向何處去呢?
我個人認為,在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不高的今天,繼續教育、成人教育領域通過市場化運作讓普通人也能分享到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本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然而,名校如果不重視培訓班的質量,只是把培訓班當成創收或搞產業化的手段來賺取不義之財,那么,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就會異化為一種新的學術腐敗。目前,連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都已經整筐偷西瓜,滿地撿芝麻——大處不算小處算,奮不顧身地去淌這股渾水,真是后患無窮,害莫大焉。由是觀之,規范高校的繼續教育已經是眼眶著火——迫在眉睫的事情啦。教育部還能裝聾作啞,聽之任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