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平時經常會對家長說“不”,比如孩子說:“我能去珊家玩嗎?”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擺出事實,比如“我們五分鐘后就要開始吃飯了”,當孩子得到這個提示后,會對自己說:“我猜我不能去了”。這就是要家長學會給孩子一些提示。
家長要學會接納感受。比如孩子說:“在動物園,我想在不想回家,還能多玩一會兒嗎?”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接納孩子的感受,說:“我看出你不愿意走,想再多玩一會兒”帶孩子離開的時候,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真不想離開。有的時候,一個人的感受被接納后,孩子的抗拒心理機會被減弱。
家長也可以向孩子描述問題。比如孩子說:“媽媽,您現在能帶我去讀書館嗎?”家長可以這樣向孩子描述問題:“我想帶你去,可是半小時家里的客人就來了。”
有可能的話,家長可以用“是”來代替“不”。“媽媽,我們可以去操場玩嗎?”家長這個時候,可以用肯定的語氣說:“當然可以,吃飯完再去!”
我們要給孩子一點時間想想,有時候,讓孩子在堅持稍稍放緩,也可以給家長留出一些時間來思考問題。相比之下,說“不”顯得簡短,但是它比說“不”效果要好很多。
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為什么不給孩子一些建議呢?比如,一個小孩猶豫不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因為他不喜歡這個同學邀請的那些同學,他們幾個經常喜歡惡搞,罵人等。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你應該去,不然會讓你朋友失望。”
家長忽略孩子提出問題時會讓孩子感覺到傷害,或者被離棄。在忽略孩子的問題和立即給出建議這兩個極端之間,家長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幫助孩子整理紛亂的思路,把孩子的問題重新敘述一遍,提供外部可以利用的資源。在孩子完全理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后,用我們尊重孩子的方式提出我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