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 數學 任課教師: 授課時間:
姓名 |
|
年級 |
五年級 |
性別 |
男 |
課題 |
和倍問題 |
|
教學目標 |
知識點: 考點: 能力: 方法: |
和倍問題 應用題 應用能力 畫圖法,講解法 |
||||||
難點 重點 |
教學重點:學會分析題意并且熟練的利用線段圖法能夠分析和倍問題 數學難點:掌握尋找和倍的方法解決問題. |
|||||||
教
學
內
容 |
知識點說明: 和倍問題就是已知兩個數的和以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的問題. 解答此類應用題時要根據題目中所給的條件和問題,畫出線段圖,使數量關系一目了然,從而找出解題規律,正確迅速地列式解答。 和倍問題的特點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大數是小數的幾倍,要求兩個數,一般是把較小數看作 和÷(倍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 和一小數=大數 如果要求兩個數的差,要先求 解決和倍問題,關鍵是學會畫線段圖,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弄清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例題精講: 【例 1】 根據線段圖列式:
【解析】 列式: 1、小敏有
2、小華和爺爺今年共
【例 2】 師、徒兩人共加工
【解析】 畫圖時,一定要注意“多5個”的畫圖方法,并找和與份數之間的關系. 【詳解】 從線段圖上可以看出,把徒弟加工的個數看作 1、實驗小學共有學生
【解析】 我們可以把蘋果的重量看作1份,如下圖: 如果橘子重量增加3千克,正好是蘋果重量的3倍,香蕉 的重量減少2千克,正好是蘋果重量的2倍,這時三種水 果的總重量變為:53+3-2=54(千克),正好是蘋果重量 的(1+3+2)倍,蘋果有 (53+3-2)÷(1+3+2) =54÷6=9(千克),橘子有9×3-3=24(千克) . 【例 3】 實驗小學三、四年級的同學們一共制作了 【解析】 已知四年級同學制作的航模件數是三年級的 1、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齡之和是
2、果園里有梨樹和蘋果樹共
3、光明小學有學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例 4】 甲、乙、丙三所小學的學生人數的總和為1999。已知甲校學生人數的2倍和乙校學生人數減去3人與丙校學生人數加上4人都相等。問甲、乙、丙各校學生人數是多少? 【解析】 把甲校學生人數作為標準,畫出線段圖:
所以甲校人數為:2000÷(1+2+2)=400(人); 乙校人數為:400×2+3=803(人);丙校人數為:400×2-4=796(人)。 1、有100塊糖,分給甲乙丙三位小朋友,甲比乙多分了3塊,乙比丙多分了5塊,三位小朋友各分得多少塊糖? 【解析】 此題從兩個數量擴展到三個數量.已知甲比乙多分了3塊,乙比丙多分了5塊,從線段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
2、果園里有桃樹、梨樹、蘋果樹共552棵.桃樹比梨樹的2倍多12棵,蘋果樹比梨樹少20棵,求桃樹、梨樹和蘋果樹各有多少棵?
【例 5】 甲、乙、丙3數之和是183,乙比丙的2倍少4,甲比丙的3倍多7,求甲、乙、丙三數各是多少? 【解析】 假如我們給乙數添上4湊成2份,甲數減去7 湊成3份,則這時候三個數的總和為: 183+4-7=180,和對應的份數為:1+2+3=6。 所以,一份數即丙數為:180÷6=30; 乙數為:30×2-4=56;甲數為:30×3+7=97。 1、北京某小學的同學為幼兒園的小朋友做紅花和黃花共300朵。已知紅花的朵數比黃花的2倍少30朵。問兩種花各有多少朵?
2、學校買來一些乒乓球和羽毛球共
3、甲班和乙班共有圖書160本.甲班的圖書本數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圖書多少本?
【例 6】 二⑴班的圖書角里有故事書和連環畫共
【解析】 可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畫圖來分析,教師輔導指正. 從線段圖可以看出,如果故事書拿走 ⑴如果故事書拿走 ⑵現在連環畫與故事書的倍數和為: ⑶連環畫有: ⑷故事書有: 1、學校買來籃球、足球、排球共
2、一筐蘋果、一筐梨、一筐香蕉共重
3、玩具廠生產紅、黃、白氣球共
4、小紅家養了一些雞,黃雞比黑雞多 問:⑴黃雞多少只? ⑵白雞多少只? ⑶黑雞多少只? ⑷白雞、黃雞、黑雞共多少只? (5)白雞、黃雞、黑雞一共有多少只?
四、作業 1、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36厘米,長是寬的2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 5箱蘋果和5箱葡萄共重75千克,每箱蘋果是每箱葡萄重量的2倍。每箱蘋果和每箱葡萄各重多少千克?
3、紅、黃、藍三個紙盒里共有彩票56張.其中紅色紙盒里的彩票是黃色紙盒的2倍,藍色紙盒里的彩票是紅色紙盒的2倍,紅、黃、藍三個紙盒里各有多少張彩票?
4、學校買來一些乒乓球和羽毛球共
|
|||||||
課堂 檢測 |
聽課及知識掌握情況反饋 測試題(累計不超過20分鐘) 道;成績 ;教學需:加快口;保持口;放慢口;增加內容口 |
|||||||
簽字 |
教學組長簽字: |
學習管理師簽字: |
||||||
老師課后賞識評價 |
老師最欣賞的地方 |
|||||||
老師想知道的地方 |
||||||||
老師的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