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思想靈魂。《紅樓夢》是我眼中的一本國學經典。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三人的情感糾紛為線索,層層剖析了當今社會愛與恨,善與惡。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和人前人后不同的性格。魯迅先生說過,“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密室。”世人看《紅樓夢》如同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里面有一百種對《紅樓夢》的看法。
我看《紅樓夢》,看見的是悲憫。
傳說,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和絳珠仙草,神瑛侍者日復一日地為絳珠仙草澆水。漸漸地,絳珠仙草在神瑛侍者的悉心照料下幻化成人,并發誓來生定向神瑛侍者報恩。所以,黛玉和寶玉今生相遇是命中注定。可當時,婚約基本上是父母做主,在他們眼中只有錢財、權力和地位,講究門當戶對。雖然,寶玉和黛玉能相遇、相知,但一場商業聯姻毀了他們的相愛。黛玉有緣用一生的眼淚報寶玉的澆水之恩,卻無份用一生的愛和寶玉廝守至死。
有緣無份,正是寶黛愛情的悲憫。
寶釵,亦是位可憐人。她原本可成為寶玉幸福的妻子,可因自己無意的一句話致使這一切發生了變故。有一次,吃完飯點戲,寶釵,王熙鳳等人按照賈母的喜好凈點些熱鬧的節目。后來,寶釵又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倒顯得她討好賈母有些刻意了,刻意得連寶玉都看不下去,出言報怨。寶釵為了挽回顏面,背了一首《寄生草》:“漫揾英雄淚……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一任掩茫鞋破缽隨緣化!”可她殊不如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挑起了寶玉向佛天性,深入骨髓,讓他日后拋下家人,離家出走。若寶釵早知如此,還會展現自己的博學嗎?
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是寶釵的悲憫。
賈府,雖為大世家,但結局卻悲慘至極。賈府昔日威勢赫赫,然而這強大的權勢在別一個更加強大的權勢——皇室面前實則不堪一擊。皇帝的一紙“抄家書”,繁榮的賈府便如紙湖泥塑般紛紛倒塌,只有一個結局——破滅。曹雪芹年少時,家族也如賈府被抄家,終其一生走不出當時的陰影,只因一直活在更高勢力的威逼下。
不論是賈府的人還是曹雪芹,不是最強的,正是他們人生的悲憫。
生命是個過程,有無奈和慘烈。《紅樓夢》雖是“悲慘人生”,但更多的是現實和露骨。每件悲憫的背后都有現實教與我們的哲理。所以讀懂《紅樓夢》,就等于讀懂人生。
它——《紅樓夢》永遠是我眼中的一本國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