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先賢的智慧結晶,導引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粹。這么偉大的一部經典,對很多人來說,卻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因為太深奧了。可對我來說,《論語》,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四年級的時候。當時我轉學去了另外一個學校,老師叫我準備一本《論語》,說是上課要用的。我當時很好奇,不懂為什么老師非要我準備一本《論語》——這本書對大部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乃至于是成年人,都還是比較晦澀難懂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早讀時一遍又一遍的朗讀時,我漸漸理解了《論語》的內容,也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事,而且離開了以前的小伙伴,還要面對一個新環境,和不認識的老師、同學打交道,自然是有一點不適應。可在那段日子里,我對《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那時候經常喜歡在課間里看《論語》,并且從中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學習、生活等很多方面的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讓我明白了如何做一個令人信任,有誠信的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讓我懂得了要知行合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使我了解到生活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磨難,因此我們必須要把眼光放的長遠。
我在《論語》的影響下逐漸適應了新學校,性格也不那么內向了,變得開朗了起來,交了很多朋友。《論語》將我從一個孤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陽光的孩子。
上了初中以后,課余時間逐漸被縮短,學習壓力也是越來越大,我的脾氣也在這樣的高壓下變得越來越暴躁,經常有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發脾氣,同學們漸漸對我敬而遠之,老師數次找我到辦公室談心,可效果并不大。父母都說我是到了叛逆期,一點都沒有小時候聽話了,他們經常一提起我就是嘆氣。
我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但是我苦于沒有合適的對象去傾訴,所以也只能這樣憋著,而隨著我的脾氣的變差,我在課上也無心聽講,作業質量越來越差,考試成績直線下滑,我逐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都有點想要自暴自棄了!
但就在有一天我又在自己的房間里自己生悶氣的時候,視線觸到了書架最上方的一本書——《論語》。反正現在也沒事,不如重溫一下這本書吧。我心里這樣想到。就是這樣,我重溫了《論語》,剛開始還是為了排憂解悶,后來竟入了迷。我的心在儒家先賢的熏陶下逐漸平靜下來。這一次讀《論語》,我看到了更多——“剛、毅、木、訥,近仁。”讓我懂得了怎樣處理自己的性格;“”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讓我知道要有自己的思想,不信謠,不傳謠;“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讓我明曉了不要做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老師和同學都驚奇地發現,我的慢慢的變得溫和了起來,課堂上聽講也變得認真了,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提升,父母談起我時,也沒有唉聲嘆氣了,反而經常夸我懂事了。這是我第二次被《論語》拯救,它把我從一個易怒、浮躁的人,變成了一個隨和、做事有分寸的人。我慶幸我的生命中有《論語》。
一個人的生命中,總有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樣物品,對你的觸動很大,給你指明人生的道路,改變你。而對我來說,這樣東西,就是《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