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三字經中的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有一句話叫做“一個人的開始都是一張白紙”。這些用在形容人的品行上其實都是沒有錯的,那么對于一個人的脾性都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人說是后天環境影響,也有人說是父母的基因所影響。但其實就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前者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前后有發生過重大變化,那么其實他在脾性上也會有較大的變化,所以我們更加認可環境對于一個人脾性養成的影響比較大的說法,當然我們也不否定基因中有一定的決定一個人脾性養成的可能性所在。
所以我們也很清楚了,對于一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孩子對于這個世界,是沒有什么認知的,而在其之后的人生中所形成的所有認知,其實都來源于孩子出生后接觸這個世界后所接收到并轉化為自身的一切信息。而我們也可以很輕易地發現,如果一個孩子的家長們愛讀書,那么這個孩子多半也是喜愛讀書的人,從這我們就可以發現,家長們的言行舉止對于孩子,其實是影響非常大的,而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所要和家長孩子們溝通的話題。
對于這個話題,可能不少家長們都會想:這個話題的道理我們懂得。并且我們在和不少家長們溝通的過程中也發現,不少家長對于這個觀點其實也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家長們也有存在一些疑惑,比如,不少家長們疑惑這一點:為什么我的以身作則對于孩子而言,好像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力呢?
沒錯,這才是我們今天所要和眾多家長孩子們所討論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我們在給孩子以身作則時,都需要注意什么,而這個以身作則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又是因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來說說第一個問題,我們在給孩子以身作則時都需要注意什么?這里比較重要的有這幾點:
第一,我們要清楚我們以身作則的目的,只有清楚目的,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身心健康環境。沒錯,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身心健康。那么這是一個大目標,我們想要很好地完成一個任務,一定不能僅僅只有一個大目標,還應該有很多個小目標,也就是說我們要將這一個大目標分解為一個個的小目標,再逐個擊破,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最中的目的了。那么對于具體的小目標,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定,因為有些家長會希望孩子善良、勇敢,有些家長會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當然在家長們的想法上,我們也希望家長們可以多參考孩子的一些想法,幫助孩子成為夢想中的人。
第二,我們要清楚有哪些言行舉止是好的,如果這一點我們沒有弄清楚的話,那么我們很有可能在以身作則的時候就沒有起到一個好的表率作用。這一步我們主要還是根據上一步中的大方向來確定哪些好的言行舉止可以作為示范的,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不能依賴于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斷哪些可以作為好的示范行為。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對于許多家長們而言,為什么以身作則起不了好的效果呢?我們和一部分家長們進行深入交流后,與廣深家教網上教學經驗較多的深圳家教老師進行了細致分析后,我們得出了結論: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沒有堅持。
其實這和孩子的學習是一個道理,我們經常會和孩子說:你對于學習一定要堅持再堅持!其實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們要想做好,一定都不是依賴于這當中的技巧手法,而應該靠最為基本的——堅持。舉個例子,我們希望孩子多讀書、愛讀書,所以我們也會想著:那我以身作則的讀書,孩子自然也就會喜歡讀書了。道理是沒錯的,但是部分家長常常會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忽略了堅持。一件事情,如果我們只做幾次甚至一次,那么怎么可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這也就是重點所在,我們給孩子以身作則達到好的效果,那么前提一定是我們也在這件事情上付出了努力和汗水。
所以,如果我們的家長們在對于給孩子以身作則這件事上存在一些困惑,認為自己不太了解以身作則到底應該如何做,或是為什么沒能產生好的效果,那么不妨參考以上文字所說,看看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有或是有沒有一些可取的建議,當然我們也歡迎廣大家長孩子們與我們與我們進行深入交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更高質量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