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朋友A向你借錢,但是你沒什么存款可以支撐你借錢給朋友,同事B:“快要下班了可以幫我完成一下工作嗎?”,但是其實你上了一天班已經很累了。你嘴上答應了,但是內心是拒絕的,自己明白應該拒絕,就是說不出口。對于我們內心知道應該拒絕但是卻無法說出口拒絕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做老好人,忘記了怎么去拒絕別人。所以我們對于教導孩子學會敢于拒絕是必要的。
一個不知道拒絕的人,你所有的接受都是廉價的。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以和為貴、樂于助人,這沒什么錯誤,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前提——能幫才幫,我們要在自己的能力內去選擇幫不幫助他人。不是所有傾盡自己所有去幫助他人的都叫善良,不懂得拒絕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傷害。不懂得拒絕,一味的答應他人的要求,他人不知道你的底線,就會變本加厲,最終消耗的是你的精力,你的內心肯定也會怨懟自己和他人,最后反而傷害了之間的感情。
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很多人會覺得拒絕了別人的請求會不會影響之間的關系,別人會以為自己很高冷,不把對方當朋友,而且拒絕了雙方都很尷尬,最后不得不硬著頭皮答應。三毛說過:“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侯,他的心里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我們在面對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或者自己不情愿的事情直截了當的拒絕好過含糊不清的不情愿的接受要好得多,不要害怕拒絕會傷害雙方的感情,在對方來找我們幫忙時,他們內心就準備好了會被拒絕的概率,所以當我們拒絕時也不會有多大關系。反而是我們一次兩次的不拒絕給了別人我們是愿意幫忙這件事情的印象,再拒絕才是對自己不好的。所以遇到自己無法幫助和不想幫助的事情直截了當的拒絕方才是上上之策。
學會拒絕別人應當從小培養,從孩子時期就培養,否則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養成了討好型人格,長大之后就更加不知道如何去拒絕別人,也會讓自己活得很累。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讓孩子明是非,知道什么時候該拒絕。拒絕也分為三種情況:不可以,不愿意,做不到。
讓孩子明白不可以做的事情,一定不能幫助。很多孩子覺得要助人為樂,所以在遇到需要自己幫忙的情況下會第一時間選擇幫助他人。往往很多壞人就利用了這種心理。所以家長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去幫助的,一定要拒絕掉是很必要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自己不想幫忙的時候,但是又會很糾結,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拒絕。這時候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遵從自己的內心不愿意的事情就不做。違背自己的想法,逼迫自己去完成,除了給自己找不痛快之外,也會影響到自己的自信心。敢于拒絕他人的人必然是自信的,他們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想不想做,從容地拒絕也是一種魅力。而且往往孩子很多時候不敢拒絕也是害怕會影響到同學之間的友誼,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強迫對方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對方不顧自己的心情和時間只是一味的尋求幫助,那這種朋友是不會長久的。
要學會拒絕掉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家長可以在孩子猶豫要不要幫忙時,跟孩子分析孩子是否有能力去幫忙,帶高帽子行為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沒有這個能力,那么強行幫忙就會可能出現結果不如意,對方也有可能并不感恩,甚至可能會埋怨。孩子在幫忙之后還受到埋怨,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對于超出能力的事情,孩子在幫忙的過程中也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長
行能行之事,幫能幫之人。敢于拒絕,勇敢對他人說不的行為是最好的成長。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不是別人所有的請求自己都有義務去接受。學會拒絕,才能讓自己更輕松。
學會安靜的觀察世間,不有意逢迎,也不刻意拒絕,適應的那些自然而然,生活需要去活出一片隨緣,就算還有許多的對面風沙,也記得笑看悲辛,抒懷遼闊,這就是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