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和我們的家長們談教育孩子應該如何做,應該告訴孩子那些事情,才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非常容易忽略一個事情,那就是,欲教人,必先樹自身。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之前,其實應該先看看我們自身是否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對于孩子們而言,我們就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面鏡子,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我們,而我們所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許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對于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所造成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有時候孩子在我們眼里可能有些不太恰當的行為,但是其實這是我們所帶給孩子的影響。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觀察自身,看看我們自身的行為作風是否存在問題。只有我們解決好了自身行為作風問題,我們才能夠幫助孩子去做好他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建設。教育孩子,一定不是依靠于我們所看到的一些文章或是其他地方里所記錄的好的教育方式,我們更多要注意的一定是我們是否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所以,教育孩子,我們的家長們首先要做好“以身作則”,這樣我們后期對于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而對于家長們的以身作則,主要要注意好這三點:
第一,情緒表達。情緒表達對于我們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脾性養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對于我們的孩子們而言,其實脾性并不如很多人所說的基因影響。我們不可否認在這里面,確實可能存在部分基因影響的結果,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基因不是對于孩子脾性養成的完全決定性因素,更多的決定性因素其實是后天的影響,而這個后天影響其實很多時候指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們所處的生長環境。所以對于孩子的脾性養成而言,雖然在孩子的人生前期有一段時間是受孩子體內的基因所決定,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更多地一定是取決于孩子后期的人生環境影響。而在這一段后天環境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知道,家長們是陪伴在孩子身邊時間最長的人,所以我們的家長們的一言一行無疑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對于和孩子們相處時間最長的家長們而言,在情緒表達上就需要非常注意了,尤其是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其實是很容易模仿家長們的一言一行來生活的。
第二,語言表達。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孩子們在接觸外人時,往往語言表達和情緒表達就是別人的第一印象。很多時候孩子可能簡單地向長輩們問個好,就會被夸有禮貌,而一些孩子如果能夠在說話做事上更加圓滿,可能還會被夸周到大方。那么孩子的言語表達一般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一點毋庸置疑,環境影響。雖然不排除部分孩子先天語言神經比較發達,但是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孩子們的語言系統都是通過后天練習養成。那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清楚,人類最為擅長的技能是什么?當然是模仿,而這也是幫助我們成長最快的辦法。所以,在語言表達上,我們的家長們也要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我,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給予孩子好的影響。
第三,遇事態度。我們常說,一個人在遇到事情時的態度往往是其最為真實的態度,因為這個時候的我們,一定不能夠做到像往常一樣的冷靜,而一個人在不那么冷靜、較為慌張的情況下,所體現的也正是他最為真實的一面。而我們所要教會孩子的就是在遇到事情時,盡可能地沉穩冷靜,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完全的冷靜,沒有絲毫情緒波動,面對事情的發生波瀾不驚,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就是具備有情緒的。而對這一點,可能許多家長都是比較沒有方向的,所以我們在這里簡單講一下。對于這一點的鍛煉,我們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環境設想,但是不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一個假的環境。要讓孩子擁有真實的環境氣氛,在這當中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去思考,去將情緒冷靜下來,通過一次次的鍛煉,相信孩子在成長的路上一定能夠有所收獲。
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僅要注意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更為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成長環境中的每一個因素,只有這個環境中的因素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