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中遇到困難這件事,相信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在我們的人生中,不管我們的家室背景是富裕還是貧窮,也不管我們處于哪個時代或是哪個地點,我們都一定會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一定的困難,而每一個困難也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困擾,并且對于我們而言,其實這每一個困難,如果我們不能將其處理得較為良好,都是很有可能會對于自己在未來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某件事情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所以,困難對于許多人而言,都是一件標記著“負面”的事情,但是也有人認為,困難是對于自身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更好成長的最大幫助,其實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可以舉個例子,當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道對于當前的我們而言是非常難的,那么這其實就是一個困難的存在,那么在這個困難中,如果我們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個困難,那么當我們解決了這個困難的那一刻,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困難的解決過程就成為了我們寶貴的經驗,這樣當我們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困難,其實他就不是困難了,就變成了我們有能力解決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經驗的積攢,也就是自身成長的一個體現。所以,遇到困難并解決困難,其實對于我們自身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難免會產生焦躁的情緒,同時也會伴隨一些畏懼情緒,因為困難對于我們自身而言,多數往往會讓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思想——“我好像沒有辦法很好地將他解決”,也正因如此,我們會容易產生退縮心理。那么這種心理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我們還是從事物兩面性入手來說,其實也是有好有壞。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太過勇敢,面對所有的困難都不會產生退縮心理,那么這其中其實有些困難是我們可以避免去接觸的,因為可能有些困難就是無論是否被解決,對于自身可能都存在有負面影響,甚至如果我們正面面對,可能還會對于自身造成一些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正因此,我們在面對一些困難時,應該進行前因后果的考慮后再去思考應該如何解決。
但是對于生活中的大部分困難,其實都是需要我們去正面面對并解決的,如果我們頻繁的產生退縮心理并且長期在面對困難時因為這種退縮心理而選擇去逃避困難,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在對于遇到困難這件事情形成一定的思維習慣,也就是逃避,那么這無疑是不利于困難的解決,也不利于自身未來成長的。所以,面對困難,我們認為,家長們應該教會孩子們一種思想,如俗語所言:困難就像彈簧,你強他就弱,你弱它就強。
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并且具備足夠的毅力去思考和面對這件事情,那么我們其實也就具備了解決困難的前提基礎條件,而如果我們一味地害怕困難、逃避困難,那么毋庸置疑的是,我們幾乎沒有可能將這個困難解決,除非是存在外力幫助。其實也有不少孩子習慣性借助外力幫助,比如借助于家長、老師或是同學們的外力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困難,但是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夠思考清楚一個問題:從現實考慮出發,我們其實并沒有辦法保證自己能夠在未來遇到的每一個困難時刻都能夠有機會借助外力幫助。
在家長們對于孩子進行人生成長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建議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孩子們應對困難的心態培養,一定要讓孩子清楚了解彈簧效應的影響。讓孩子清楚認識到:困難并不僅僅是處于自身在這個環境中的對立面,我們應該清楚意識到“困難”其實是一種對于自身成長非常有幫助的存在,清楚彈簧效應,如果我們遇到困難,一味地害怕,那么這時的困難對于我們而言其實就相當于是一個逐漸壯大的敵人,這是一個抽象的存在,這個時候它已經不是完全不變的了,而會伴隨著我們對其所產生的恐懼、退縮心理等等逐漸在我們內心的意識中成長的更為強壯,而我們自身在這個過程中反而會變得更加弱小,而這其實也就是彈簧效應的體現。
所以,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教會孩子們正確面對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清楚了解彈簧效應的影響,以及困難對于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的影響,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的心態面對狀況,并在人生路上的成長歷程更好地收獲一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