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之三:重物質滿足、輕精神充實。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物質需求可謂有求必應,只要孩子提出,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理,都會最大程度地滿足,而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卻鮮有了解和關注。當孩子最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時,許多家長或是沒有反應,或是無能為力,不能夠及時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長此以往,很多中小學生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感到家庭空虛寂寞。其實,在現代社會成長的孩子,都已經有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他們真正缺少的是豐富的精神世界。大中小學生出現的網絡成癮、早戀等現象,與其精神貧乏密切相關。所以,家長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幫助其理解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樹立人生的奮斗目標,如此,孩子定會感到充實,有動力,也會更加珍愛生命。
誤區之四:“重”學校教育、輕家教責任。
一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家庭主要是管好孩子的吃穿,教育是學校的責任。孩子有了問題,不從自身找原因,而一味責備學校、責備教師,甚至動不動就要求學校撤換“不好的”老師或班主任,而不是考慮自己應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研究孩子問題所在,尋找解決教育孩子的辦法,致使師長關系對立,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作為家長應正確認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特殊意義,充分認識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特別是要認識到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同時,家長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以身作則,在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情感和情緒等方面都要給孩子優良的教育和影響;同時,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學知識,熟悉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
誤區之五:重期望,輕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普遍的心態。每個家長對子女都有較高的期望值,甚至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宿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許多家長卻不從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志趣、愛好等出發,不考慮孩子發展的適宜性以及發展潛力,期望值嚴重偏離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圍。這樣就會形成對孩子的心理高壓,導致心理抵觸,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則不達,甚至是“悔不當初”。一些孩子雖十分“理解”父母的心情,“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依然是難以達到父母為其確定的目標。為此,他們或更加努力拼搏,或出走,或為了解除父母的痛苦而一死了之。
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須實事求是,符合孩子的發展性向,并尊重子女的合理選擇,所提要求必須符合其實際發展力,讓孩子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寬,不要僅局限于孩子智力的發展,或學業成績的提高,更應該期望孩子學會做人,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