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因為會遇到許多不同的人和事物,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存環境,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和心境也會因為不同的人事物和環境隨之改變,情緒也是一樣的,情緒往往受我們思想的支配,在接觸或是了解到一個人事物的存在時,我們的大腦也會隨之與其匹配形成對應的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正因為這個認知的形成,所以我們會因其產生一些不同的情緒。而我們今天想和大家討論的也和情緒有關,更和孩子的教育相關,其實也是教育中一直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那就是孩子“自尊心脆弱”這一話題。我們想和家長們一起討論一下: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孩子“自尊心脆弱”這個話題呢?
首先,保持情緒平和、心態水平的狀態去看待這件事情。要知道,我們在看待一件事情時的情緒和心態對于我們最終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是具有很大影響的,而在孩子成長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對于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盡可能地去用平和的情緒和心態看待和理解,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我們對于這件事情是持有一個較為客觀的態度的。
所謂關心則亂,在很多時候,本來我們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情,但是往往因為我們對于一件事情過于關心,反而將自己放到了這件事情的環境中去,這樣就會讓我們自己置身于這個事件當中,從而把自己也變成了事件的參與者,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態度我們都應該了解,所以把自己放到時間中成為事件的參與者其實往往并不能夠幫助這件事情更好地被解決。
而之所以我們要強調以平和的情緒和心態去看待一件事情,也是因為對于孩子們“自尊心脆弱”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一旦產生了這樣的觀念看法,我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在這樣的觀念下,我們可能就很難以平常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心理成長了。尤其是對于一些家長而言,更會因為這種想法從而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心理素質不行造成的后果。但是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原因并不如我們所想的一樣簡單。
在保持平和心態情緒看待事情的基礎上,我們嘗試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看待。比如對于我們而言,在這一件事情發生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產生什么樣的看法和情緒。把自己放到一個事件環境中去思考事情,這樣才能夠得到更為客觀的結果。比如當我們覺得孩子可能在某件事情上表現出這樣的情況,這其實可以放入一個實際的案例,當孩子被責罵的時候,其實就比較容易出現自尊心脆弱的情況,那么我們也可以將自己放入這么一個環境中,對于我們自己在被責罵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能保持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呢?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在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對于自己在受到責罵的時候,能夠有比較好的心態去對待,因為在收到責罵的時候,對于我們的內心,其實就已經產生了一種被指責的感覺,而這個時候,我們自身肯定也會因為遇到這件事情以及對于這件事情的認知產生情緒波動,有可能在產生對于所受責罵內容進行反駁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因此產生委屈的情緒,而不管是否產生這樣的情緒,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在自己的人生中,對于身邊發生的事情,其實確實難以避免會產生情緒波動。
說了這么多,可能很多家長沒有看明白我們對于這個話題的看法。其實我們的看法是,對于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不必是“絕對的溫柔寵愛”,但也不能是“狼性教育”,好的成長應該是各種物質參半,而不能走極端路線。而對于孩子自尊心堅強和脆弱這一話題,其實很好理解,堅強不代表“脆弱”就沒好處,往往在某些時候弱勢也會是一個優點,但是太過脆弱也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在某些事情上也需要我們擁有強大的自尊心去保護自己。所以對于孩子的教育,自尊心脆弱其實并不是一個貶義的評價,我們應該從孩子自身情況去客觀地看待和分析這件事情,從而對于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有一個更為合適的看法和對待方式。
許多時候,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溝通這一能力,做好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其實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孩子的觀念想法的,從而促進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實現更有效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做好對于孩子的教育,也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科學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