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好!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從基礎因素分析的角度上來和大家討論了關于在為孩子請家教老師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對于家教老師類型選擇的問題。我們在這里簡單總結一下,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做好對于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對于孩子而言產生的一些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和思考,總的來說可能包含了狀態、情緒、習慣和其他重要影響因素等方面,那么對于這些方面,我們也在前面的文章中和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對于這些方面的影響因素我們應該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這些因素。今天我們將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孩子們來好好談一談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如何根據這些因素來具體做好對于為孩子請一位合適、正確的家教老師類型。
首先,對于孩子在這些影響因素上呈現的數據,我們需要先進行分析。
第一,狀態。在這點上,我們也說過,成績可能會是家長們眼中最為直觀的因素,而對于成績,我們也強調了一點,那就是我們可以將其作為客觀參考,但一定不能僅僅只依靠成績來判斷孩子知識學習把握狀態的好壞。對于數據,在理科學習中有一條定律,那就是當我們在對于一個同樣操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獲取盡可能多的數據組,也就能夠讓這個數據更具備科學度。所以對于孩子們的成績,我們可以從多組數據來看。而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態,我們可以結合觀察+溝通,通過觀察孩子日常的精神面貌,是否有出現精神不佳的狀態,多和孩子溝通,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家長的真誠,更不要給孩子壓力,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不愿意告訴家長們真實的情況,而這樣也會導致我們的家長們沒有辦法給予孩子有效的幫助。如果孩子明顯表達出自己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壓力或是疲憊感,家長們也不要對孩子有責怪的心理,更不要給予孩子心理上的壓力,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孩子這份壓力和疲憊感的產生原因。
第二,情緒。如果孩子明顯在學習上產生了不好的情緒,那么我們一定要先通過溝通的方式嘗試和孩子做好情緒上的溝通,因為如果情緒的問題我們沒能很好地解決,就很容易出現情緒堆積,而對于這種情況,孩子想要做好學習其實也是比較難的,通常這種時候,孩子可能也很難發現自己情緒上的問題,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必要時還是需要我們的家長們給予一定的幫助。
第三,習慣。習慣上的影響我們可能多多少少從孩子往常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發現一些,所以對于孩子的習慣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思考孩子在過往的生活中存在有不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習慣,我們其實也不必局限于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因為一個人的一個習慣往往并不會只體現在生活的某一方面中,所以我們也可以綜合孩子生活的各方面去看待孩子是否存在一些對于自己生活或是成長等方面影響不太好的習慣。
第四,對于其他重要影響因素,家長朋友們就可以結合孩子成長環境去定義,看看還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也是需要我們去結合起來觀察的。
綜合以上,我們就可以開始選擇適合孩子的家教老師類型了。我們不與大家討論哪些孩子的狀態適合什么類型的家教老師,我們想和大家討論的是,對于孩子所出現的問題,不合適什么類型的家教老師。因為家教老師類型對于學員們的適配性往往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不必將孩子們的家教老師類型過于局限,只需要知道孩子的問題對應需要避免哪種家教老師類型即可。
我們總結了三大方面:第一,對于狀態,如果孩子本身狀態比較緊張,自身壓力較大,那么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避免為孩子選擇一些較為嚴肅的家教老師,也應該盡可能避免嚴肅的一對一家教老師,雖然這類老師往往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提升學習,但是給予孩子的壓力可能也會比較大。
第二,對于情緒,如果對于一些情緒本身比較容易發生波動的孩子,我們也應該及時與孩子溝通關于請家教老師的事情,并且多和孩子溝通家教老師的細節等,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穩定情緒。
第三,對于難以在學習中沉下心來學習的孩子,我們應該盡可能避免為孩子報班或是請一對多的家教老師,因為這類孩子如果缺少了關注,很有可能就比較難專注于學習,而這對于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有非常大影響。對于孩子的學習,我們需要綜合思考分析,同時結合與孩子的溝通去做好對于孩子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