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與每一個見到的人的接觸溝通,都會在這個接觸溝通的過程中產生情緒,有可能是開心,有可能是討厭,而這些情緒也會進一步引導我們的情感變化。而對于我們的家長們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最為明顯的情感應該是愛和關心,處于血緣關系,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往往是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那么對于我們的家長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這份關心的情感,也正是我們今天想和我們的家長們來討論的話題,我們想和我們的家長們說:關心不應該僅僅只是關注,還應該結合溝通的信息進行一并判斷。
對于孩子的關心,我們的家長們內心往往是一個自發的行動,而對于這份關心,通常也是基于我們認為孩子需要有這份關心,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為孩子少穿了一件衣服,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今天看起來不太開心。從而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會對于孩子產生一些擔心的情緒,進一步地想去關心孩子。而對于生活中我們想關心孩子的時刻,其實并不僅僅只有這些時刻,而我們在與孩子們進行一些課后溝通的時候,也會有孩子反應在對于家長們的教育上,有時會感覺自己的爸爸媽媽對于自己的關心其實自己并不需要,也會在某些時候感覺自己的爸爸媽媽對于自己的關心有些過度。所以做好對于關心這一動作的把握,對于我們而言,其實非常必要。
我們常說,眼睛有時候也會騙人,確實,眼見不一定為實,而生活中摻雜著真真假假的事物其實常有,即使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也會存在有虛假情況的存在。所以我們對于孩子的關心,不應該只基于我們對于孩子的關注,還應該結合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信息一并判斷。對于這個事情,我們也與一些家長做過溝通,我們發現,家長們有時候并不太愿意相信自己與孩子所溝通的信息,因為覺得孩子可能會欺騙自己,不會給予自己一個真實的信息,而這也是我們的家長們在對于孩子的教育上不喜歡結合與孩子溝通同步進行的原因。
所以今天我們也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們說:我們對于孩子的關心,自然是基于為孩子好的角度出發,但是我們也應該建立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渠道,這個渠道應該是具備信任的,如果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出現了問題,那么就很容易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許多事情都出現問題,而這份關心和教育有時對于孩子而言可能也就不是有利的了。做好教育,應該是我們與孩子共同做好,而不是一方付出,另一方被迫接受,雙方友好的溝通才能夠促進這個過程更好地被進行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