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對于遇到問題的態度,一般可以粗略分為兩種:一種是勇敢迎難而上,而另一種則是因為害怕或者擔心而逃避。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很勇敢地去面對事情,不管這種勇敢是出于沖動還是冷靜思考后的結果,敢于直面問題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勇氣體現,而對于逃避問題,這是我們不可取的人生態度。所以今天我們想在這里和我們的家長們來討論一個話題:在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中,我們需要做好一件事情——鼓勵孩子勇敢而不是逃避。
勇敢,很多時候很容易會被和沖動這個詞串連起來,但是事實上,正如我上面所說,有些時候我們的勇敢其實也是經過了冷靜地深思熟慮后的勇敢。對于勇敢的定義,不一定是我們在遇到問題的一瞬間,在不加以冷靜的思考分析前,我們就對于這個問題表現出勇于面對的態度,但是對于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我們真的非常需要去認真地思考一下:這是否可以稱得上是勇敢?
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不認為這是勇敢,這僅僅只能稱得上那一時的沖動所引起的勇敢,也就是說這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地勇敢應該是具備有理性思考與勇氣為一體的存在,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要鼓勵孩子勇敢,應該要這樣做:首先在孩子遇到問題的第一瞬間,很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產生畏難心理是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這是人之常情,這時候我們應該先鼓勵孩子自信,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我們先不考慮自己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可能會因為這個過程中冒出來的一個個難點,而將自身勸退。進一步地引導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注意一定是引導而不是幫助孩子思考好各個環節,當然我們要提前思考好,可以適當地給予孩子一些想法去引導孩子,但是我們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當孩子想不出來下一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我們的想法去和孩子用討論的方式來引導一下孩子。
鼓勵孩子勇敢而不是逃避,這是重要的人生態度成長,如果我們對于困難永遠只有恐懼、害怕、擔心,卻不能自信地想:“我一定能解決。”那么這份成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最為基本的人生態度我們都沒有做好孩子的引導,孩子又如何具備有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的各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