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討論了關于這一主題內容中的前兩個部分關于跨學科鏈接學習思維的內涵及意義、了解目前家庭和教育中常見的一些障礙。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就這一主題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我們如何激發(fā)孩子跨學科鏈接學習思維的一些有效方法,進行詳細展開討論:
第一,我們需要在家庭中創(chuàng)設跨學科的學習環(huán)境。
對于這一點,一方面,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跨學科的學習需要接觸到多種類型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并不局限于課本。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以下材料:
一是書籍:選擇同時涉及多個領域的書籍,例如《從零開始的科普》或《萬物簡史》,這些書將科學、歷史和文化緊密結合。
二是紀錄片:一些優(yōu)秀的紀錄片能夠很好地展示跨學科的魅力,比如《地球脈動》(結合地理與生物學)或《宇宙奇點》(結合物理與哲學)。
三是動手套件:像科學實驗套件、編程機器人、拼裝模型等,讓孩子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跨領域的知識融合。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為孩子營造自由探索的氛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跨學科思維往往來源于好奇心。如果家長過于強調標準化答案,會壓抑孩子的探索欲。因此,家庭應該允許孩子大膽嘗試和提問,甚至接受他們“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孩子可能突然問:“為什么魚缸里的水總是會蒸發(fā)掉?”這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從物理(蒸發(fā)原理)、生物(水循環(huán)的意義)等多個角度去理解這個現象。
第二,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孩子提出開放性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要鼓勵多角度提問。跨學科思維往往始于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而非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例如,當孩子學習簡單的物理知識時,家長可以問:“你覺得光線的折射會影響藝術家畫畫時的感受嗎?”這樣的提問不僅能讓孩子思考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還能激發(fā)他們的聯想力。另一方面則要培養(yǎng)孩子學會將問題與生活結合,生活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作為跨學科學習的契機。例如,做飯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烹飪中的化學變化(面包為什么會膨脹),同時結合歷史(面包的起源)和文化(不同國家的面包有什么區(qū)別)。
第三,我們要鼓勵孩子參與跨學科實踐項目。比如家庭中的跨學科活動,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活動來培養(yǎng)孩子的跨學科思維。例如:自制太陽能烤箱:結合物理(光的折射與熱能)、工程(烤箱的結構設計)和環(huán)境科學(清潔能源的使用)。又或是虛擬旅行項目:讓孩子計劃一次“假想旅行”,結合地理(選定目的地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數學(計算旅費)。以及我們也要綜合考慮社區(qū)和學校的資源利用。如今許多學校和社區(qū)都有跨學科的活動,例如科學展覽、STEAM項目(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結合),或者機器人競賽。這些活動能讓孩子更直觀地感受到跨學科的力量。
第四,我們要通過反思強化學習。一是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在每次完成一項跨學科活動后進行反思。例如:“今天的實驗中,你發(fā)現科學和藝術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這樣的總結能幫助孩子更清晰地看到學科之間的聯系。二是要引導知識遷移,孩子學到的新知識可以嘗試遷移到其他領域。比如,當他們學習幾何中的對稱性時,可以問:“對稱性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嗎?它有什么作用?”這樣的問題能進一步深化孩子的理解。
第五,我們要通過榜樣與故事激發(fā)興趣。要鼓勵孩子學習跨學科名人的事跡。家長可以通過名人的故事激勵孩子。例如,達·芬奇不僅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史蒂夫·喬布斯將設計與科技結合,創(chuàng)造了現代消費電子產品的奇跡。這些人物的經歷能讓孩子認識到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此外也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家長自身也可以嘗試學習新技能,并展示跨學科的實踐。例如,學習攝影并向孩子解釋光學原理,或嘗試園藝并探討植物生長與氣候的關系。
跨學科鏈接學習不僅僅是應對未來復雜問題的工具,更是一種幫助孩子更深刻理解世界的方法。它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系統(tǒng)性思維。更重要的是,這種能力將伴隨孩子的一生,使他們在面對未來職業(yè)和社會挑戰(zhàn)時更具優(yōu)勢。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導提問與實踐、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榜樣作用,能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為他們打開通往知識整合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