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不少家長朋友們都向我們廣深家教網的老師們反饋感受到了教育環境的變化。我們常常收到家長朋友們向我們咨詢:"現在補習班少了,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報輔導班?""這么多機構都說自己合規,該怎么選擇?"今天,我們就和各位家長朋友聊聊這個話題,結合我們多年教育觀察,為大家梳理幾個核心原則。
首先,我們需要先理解政策,再規劃教育方向。很多家長對"雙減"存在誤解,認為這是要完全取消課外輔導。其實政策核心是反對違背教育規律的過度培訓,而非否定合理的學習需求。就像修剪樹枝是為了讓樹木更好生長,政策調整正是為了回歸教育本質。我們建議家長先靜下心來了解政策內涵:禁止的是超綱教學、重復刷題等應試化培訓,但鼓勵發展音體美等素質教育,允許針對薄弱環節的查漏補缺。這就像給孩子準備營養餐,既要避免暴飲暴食,也要保證必要營養。
其次,我們應該清楚一個重要原則:找準需求比盲目報班更重要。現在很多家長陷入兩個極端:要么徹底"放養",要么偷偷找地下補習。我們觀察到更理性的做法是:建立"需求清單"。這里有個建議分享給家長朋友們,可以用兩周時間觀察記錄以下四點:
一是關于孩子的作業完成效率,是否總卡在特定題型;
二是關于孩子的自主復習效果,可以觀察孩子錯題本重復錯誤率;
三是關于孩子的學習情緒表現,是否出現學科抵觸;
四是關于孩子老師的一些反饋重點,有沒有提及孩子在哪些知識點需要強化。
這個過程就像體檢,能幫我們準確找到"病灶"。比如五年級學員家長張媽媽發現孩子應用題總錯在審題環節,針對性選擇閱讀理解+數學思維結合的課程,效果遠勝于傳統刷題班。
此外,對于如何選擇一個好的教育機構,面對琳瑯滿目的課程廣告,家長朋友們常常感到頭疼,我們建議用這四個維度來篩選:
第一,資質合規度:不僅要看辦學許可證,還要關注教師資質公示、資金監管賬戶、課程備案情況。合規機構通常會在顯眼位置公示這些信息,就像餐廳公示衛生許可證一樣。
第二,課程適配度:警惕"萬能課程"的承諾。好的課程設計應該有清晰的模塊劃分,比如"四年級幾何專題突破"比"小學數學提升班"更值得信賴,建議要求試聽前分鐘的教學實況。
第三,教學靈活度:這個需要結合家長與孩子實際需求來選擇,我們更推薦采用"雙師模式"的機構,既有線下互動,又能通過線上平臺持續跟蹤學習效果。
第四,成長可見度:不要被華麗的成績單迷惑,重點看是否提供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包括但不限于課堂參與度分析、知識點掌握曲線、思維習慣評估等維度。
當然,課外輔導不是教育的"救命稻草",我們更建議建立"三位一體"的學習支持系統。我們要善用學校資源,很多學校提供免費的課后服務,這些由本校教師指導的作業輔導往往更貼合教學進度。還要開發社區資源,比如少年宮、科技館、社區圖書館等公共教育資源常常被忽視,這些場所的實踐活動能有效培養綜合素質。以及建設家庭書房,與其花高價報作文班,不如每天設置分鐘家庭閱讀時間。在這里,不免還要提及對于新型教育陷阱的警惕。政策規范下,有些不良機構改用新話術,我們建議家長掌握一個識別訣竅:凡是用"短期提分"、"必考考點"作為宣傳重點的,都需要提高警惕。真正合規的課程更側重學習方法和思維培養。
最后,定期評估調整策略很重要,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也應當根據孩子實際成長去做好評估和及時調整。教育是個動態過程,我們建議每學期做一次系統評估,要對照最初設定的學習目標,去分析課外輔導總體的成本,這里面就包括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進一步以此來看看實際效果是否與成本相匹配。然后要與孩子坦誠溝通學習感受,聽聽孩子的想法,再根據孩子想法及身心發展實際需求調整培養重點。就像給孩子買衣服要隨著身高調整尺碼,教育規劃也需要與時俱進。初中階段要逐步從"知識補充"轉向"學法指導",高中階段則應側重"自主規劃"能力培養。
教育本質上是用心陪伴的藝術。在政策調整期,我們理解家長朋友們的焦慮,但更要保持清醒認知:沒有什么課程能替代父母的關愛,沒有什么輔導能超越孩子的內驅力。選擇合適的課外輔導,就像選擇登山杖——它是助力工具,但登頂的力量永遠來自攀登者自己。讓我們攜手為孩子創造既有支持又不失自主的成長空間,這才是"雙減"政策帶給我們的深層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