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上文,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就這一主題的前面兩個重要部分做了重要分析,包括了解討好型人格的內在部分,以及家庭環境中可能導致這一問題的一些隱性因素。那么在本篇文章中,我們也將進一步與家長朋友們討論一下,如果我們沒能預防好,或是前期確實沒有注意到相關的因素,而導致孩子已經出現了這一問題,我們應當如何解決,并對于家長朋友們在實際陪伴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重點進行分享討論。
如果孩子確實出現了討好型人格,那么我們希望家長朋友們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重視,以端正認真的態度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迎來健康狀態。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認知需要從日常對話開始改變。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嘗試將“別人會不會不高興”的表達方式,替換為“你自己感覺怎么樣”,也就是將以他人感受為主體轉換為以自我感受為主體,要讓孩子實際思考和注重自身感受想法。以及當孩子分享學校見聞時,不要急于評價對錯,而是多用“然后呢?”、“你覺得呢?”這樣的引導語,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感知的坐標系。
這其中,我們還建議設置每日心靈對話時間:在睡前10分鐘,引導孩子表達今天是否有為自己做了什么,記錄孩子說出的每個自我關懷的瞬間,哪怕只是孩子說午睡時給自己蓋好了被子,都要給予積極反饋。這種練習能像春雨般滋潤孩子的自我意識。
當然培養自我價值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表揚。我們觀察到有效的做法是:在具體的場景和事件中幫孩子建立自我認知,以具體的場景中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去具象化地描述并給予真誠的肯定。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價值不在于做了多少讓別人開心的事,而在于他們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獨立個體。最為重要的一點:當孩子主動表達不同意見時,請務必克制糾正的沖動。比如孩子說“我不想穿這件外套”,比起“聽媽媽的準沒錯”,更好的回應是:“能說說為什么不喜歡嗎?”這種尊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聲音和別人的需求同等重要。
最后,在對于預防及處理這種問題上,我們家長朋友首先要檢視自己的相處模式。是否經常把別人家孩子掛在嘴邊?是否在孩子面前過度抱怨同事或朋友?這些行為都可能在無形中向孩子傳遞需要討好他人的信號。我們建議每周設立“真實對話時間”,全家人都可以坦誠表達當天的真實感受,不用刻意營造完美形象。還可以適當進行情緒隔離訓練:當家長朋友們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有點累,需要靜靜看會兒書,半小時后我們再一起玩好嗎?”這種示范能讓孩子明白:照顧自己的情緒不是自私,而是健康的人際關系基礎。
當孩子出現討好行為時,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我們遇到過一個典型場景:孩子把最喜歡的玩具讓給客人后偷偷哭泣。智慧的做法不是稱贊大方,而是蹲下來問:“媽媽注意到你有點難過,其實你可以選擇自己先玩一會兒的。”這種共情式引導,比任何說教都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希望家長建立錯誤寬容區:當孩子第一次嘗試說“不”卻顯得笨拙時,不要急于指導應該如何說。就像幼童學步會跌倒,孩子的自我表達也需要試錯空間。我們的任務是守護這個過程,而不是塑造完美結果。
在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需要注意:在糾正討好型人格的過程中,要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健康的人格不是從“總是妥協”變成“絕不退讓”,而是學會在同理心與自我守護間找到平衡點。就像教孩子騎自行車,我們既要松開保護的雙手,也要確保孩子們知道如何剎車。
我們最后想分享一個溫暖發現:那些成功走出討好模式的孩子,往往會在青春期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因為他們不再內耗自身能量去揣測他人,而是將生命力投注于自我探索。這或許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樣——不是修剪出整齊劃一的盆栽,而是守護每棵樹苗獨有的生長姿態。讓我們攜手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后盾,告訴他們:”你可以溫暖如陽,也不必灼傷自己;你可以體貼如水,更該有自己的流向。”教育的真諦并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喚醒每個孩子內心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由內而外建立一個健康的成長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