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討論一個可能讓許多父母感到焦慮,卻又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話題——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但作為家長,我們可能會因為孩子的一些表現而容易陷入困惑:孩子最近不愛說話是青春期正常表現嗎?成績突然下降的原因僅僅是學習態度問題嗎?那些看似叛逆的行為背后,是否藏著需要專業幫助的心理困擾?這可能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因為我們在過往與家長朋友們溝通的過程中也發現,確實會有存在少部分家長朋友們對于孩子的一些異常情況,會認為是孩子一些不努力、不認真對待的原因,而忽略了實際可能是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當然另一方面還可能是因為家長朋友們潛意識里想要逃避是孩子健康狀況出現問題,主要對于心理健康狀況,我們不僅難以把握,更難以在真正發現問題及其程度后做出正確的應對。
對此,我們理解每位家長的擔憂,也深知在“是否該尋求心理干預”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朋友都經歷過輾轉反側的不眠之夜。今天我們就以教育工作者的視角,結合心理學專業知識,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和各位家長朋友聊聊如何科學判斷孩子是否需要心理幫助。
當孩子有持續出現這些信號時,我們就需要注意提高警惕了:
第一,情緒狀態的異常持續。青春期孩子情緒波動本是正常現象,但我們需要特別關注那些持續時間超過兩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情緒表現。比如原本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持續低落,對曾經熱衷的事物完全失去興趣;或是性格溫和的孩子頻繁出現易怒、摔東西等極端情緒反應。特別要注意那些看似突然平靜的轉變——有的孩子在經歷劇烈情緒波動后突然變得異常沉默,這可能比哭鬧更值得關注。
第二,行為模式的明顯改變。孩子突然出現明顯的行為倒退需要引起重視。比如初中生突然像幼兒般頻繁尿床,高中生開始啃咬指甲或撕扯頭發,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可能是內心焦慮的外在投射。還有飲食睡眠的劇烈變化尤其值得注意:連續多日失眠或嗜睡,暴飲暴食或拒絕進食,這些生理反應往往與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第三,人際關系的全面惡化。當孩子不僅回避與父母溝通,還逐漸疏遠所有社交關系時,就需要我們警惕了。表現為拒絕參加任何集體活動,長期將自己反鎖房間,甚至對昔日好友惡語相向。有些孩子會突然更換社交圈子,但新結交的朋友明顯存在不良行為傾向,這種情況同樣需要關注。
第四,認知功能的顯著下降。原本成績穩定的孩子如果出現持續性的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作業完成質量斷崖式下跌,在排除身體疾病因素后,很可能存在心理困擾。我們特別要注意孩子是否經常出現大腦空白的描述,或是頻繁抱怨記不住東西、看不懂題目等。
第五,自我認知的極端偏移。這個一定要予以重視,如果孩子有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自我認知,無論是處于好或是壞,比如頻繁使用“我真是個廢物”、“活著沒意思”等消極自我評價,或者表現出過度完美主義傾向,比如因寫錯一個字撕毀整本作業,都可能是心理失衡的信號。有些孩子會突然過分關注外貌缺陷,即便在旁人看來完全正常。
第六,創傷事件的后續反應。比如孩子在遭遇校園霸凌、親人離世、家庭變故等重大事件后,如果三個月后仍存在閃回性記憶、持續噩夢、過度警覺等反應,我們就需要專業評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表面上看似已經走出來,但會突然對特定場所、物品產生強烈恐懼。
第七,生理反應的不明異常。反復出現的頭痛、胃痛、心慌等軀體癥狀,在醫學檢查無異常時,很可能是心理問題的身體表達。有些孩子會出現特定情境下的生理反應,比如進校門前突然嘔吐,考試時手指抽搐等。
對于孩子的健康狀況,因為并不能直接具象化,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孩子在生活中一系列的表現去做好觀察,還要注意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做好孩子想法表達的傾聽者,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以及時掌握孩子具體的想法和真實情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孩子所力所不能及的問題,更好地陪伴和助力孩子成長。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