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今天咱們要聊的話題,可能會戳中很多人內心的隱痛。廣深家教網作為與大家同樣在育兒路上摸索前行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深切體會到,當您面對那個仰著小臉等待答案的孩子時,那句“是爸爸媽媽錯了”究竟有多難說出口。但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認錯動作,恰恰是咱們為人父母最該掌握的教育藝術。其實孩子在成長,我們也應當一起走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做好孩子的教育,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所以今天,我們想要在這里來和我們廣大的家長朋友們討論一下,關于我們在開展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學會承認并改正錯誤,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們想來和大家討論一下,關于為什么說認錯能力是我們作為家長們的必修學分。事實上,我們都清楚,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輸出,在過往的文章討論中,我們也常常與家長朋友們提及,教育是一個需要多方一起努力的過程,家長朋友們作為施教方來對孩子們做教育,而孩子作為受教方來接受教育,看似是一個單一的過程,但實際上我們對于孩子做教育的過程中,孩子接收到信息,而我們也會接收到關于孩子在這個受教育過程中,孩子在經歷教育后的成長變化,以及關于孩子在接受我們教育過程中的一些想法意見等。
那么在這其中,我們雖然作為對于孩子去輸出教育的一方,卻難免會存在有出現錯誤的情況。而當孩子第一次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們,當那些童言無忌的“可是您上次不是這么說的”開始出現,我們就該意識到:教育者的權威,從來不該建立在永不犯錯的假象之上。那些被我們反復強調的誠實、擔當、知錯能改,如果只停留在說教層面,終究會在孩子心里變成蒼白無力的口號。筆者有位初中班主任曾和我們分享過這樣的發現:班里那些敢于承認錯誤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面對學習挫折時,往往表現出更強的心理韌性。這些孩子不會因為某次考試失利就否定自己,而是會像父母示范過的那樣,冷靜分析問題,坦然接受不足,然后著手改進。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都更具穿透力。
其次,關于在這個問題上,大多數家長都在重復的認知誤區,有三個比較主要的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我們不妨先停下腳步,看看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當孩子指出作業本上的計算錯誤時,我們下意識地反駁孩子肯定記錯了;當教育方法被證明存在偏差時,我們用都是為了孩子好來搪塞;而當發現誤解孩子后,我們選擇用新玩具代替真誠的道歉。這些下意識的反應,往往源于三個根深蒂固的認知誤區:
第一,是源于完美父母情結。我們總想給孩子樹立無可挑剔的榜樣,卻忘了真實比完美更有教育價值。試想,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也會犯錯,但每次都能妥善處理失誤時,那么他們收獲的不僅是安全感,更是面對自身不足的勇氣,這就是榜樣力量作用。
第二,是源于我們自身對于權威與威嚴產生了一定混淆。很多家長擔心認錯會削弱教育威信,殊不知真正的權威來自于孩子內心的信服。當我們能夠坦然承認“這道題爸爸確實講錯了”,隨之馬上補充與孩子一起弄明白的態度,反而能讓孩子感受到知識探索的真實過程。
第三,是源于我們低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那些閃爍其詞的辯解、轉移話題的應對,在孩子澄澈的目光下根本無所遁形。與其讓孩子在困惑中形成錯誤認知,不如用真誠的態度教會他們如何正確面對失誤,一定不要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這些,就試圖去蒙蔽孩子,事實上,孩子對于外界事物環境的感知能力,是我們完全無法想象的。
敢于認錯,并不會對于自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造成影響,反而是對于在意識到錯誤后卻并不敢勇敢及時和孩子表達并承認,不僅可能會影響孩子對于我們家長朋友們的形象認知,還可能會影響孩子,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我們對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其實也在無形中會模仿許多我們的言行舉止,而對于這些我們并不能很及時察覺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應當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來做好對于錯誤的面對和承認。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