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在接待家長時聽到這樣的傾訴:孩子最近總把自己關在房間,說重話就掉眼淚;每次批評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遇到陌生環境就緊緊攥著衣角不說話。這些讓家長朋友們困惑又心疼的表現,往往源自孩子天生細膩敏感的心理特質。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為這些小心靈撐起遮風擋雨的傘。
首先,對于這種狀況,我們應該秉持一個重要原則:要看見敏感不是矯情。很多家長朋友初次接觸高敏感兒童概念時,總會不自覺地皺眉——這該不會是為孩子的任性找借口吧?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群中約有20%的孩子天生具備更敏銳的感知系統。他們的神經系統就像24小時運轉的精密儀器,能捕捉到細微的語調變化,對衣料觸感異常挑剔,甚至能察覺父母極力隱藏的情緒波動。
我們建議家長朋友們放下玻璃心或太脆弱的刻板標簽。不妨回想孩子嬰兒時期的表現:是否比其他寶寶更抗拒陌生人的懷抱?是否對衣物標簽的觸感特別在意?這些早期信號都是敏感特質的自然流露。就像有的孩子天生嗓音清亮,有的孩子生來運動細胞發達,敏感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光譜中的一種。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敏感特質并不等同于性格缺陷。這類孩子往往具備更強的共情能力,對藝術和美有獨特的感知,這些優勢在恰當引導下都會成為寶貴財富。我們接觸過的教育輔導案例中,有個學員因為受不了同學嚼口香糖的聲音總是逃課,后來父母發現他對音律異常敏感,轉而培養音樂特長,現在已成為青少年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
其次,在日常對話里,我們也需要注意一些隱形的地雷。與敏感孩子對話,需要我們調整習以為常的溝通模式。有位媽媽曾苦惱地說,她只是隨口說了句這道題怎么又錯了,女兒就整晚躲在被窩里抽泣。其實問題就出在那個又字上——對普通孩子來說這不過是強調事實,但在敏感孩子的接收系統里,這個字會自動轉換成你總是犯錯的否定判決。我們建議家長朋友養成三秒緩沖的習慣。當發現孩子眼眶發紅、嘴角下垂時,別急著追問原因,不妨先給孩子一個擁抱。很多孩子不是故意鬧脾氣,而是被瞬間涌上的情緒浪潮淹沒了表達能力。這時候可以輕輕說:媽媽看見你現在很難過,等你想說的時候我都在。這個簡單的舉動,能讓孩子感受到情緒被接納的安全感。而日常溝通中也要注意三個危險區:一是避免在公眾場合糾正孩子,敏感孩子對他人目光的在意程度超乎想象;二是要謹慎使用對比句式,你看鄰居家小明這類表達會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三是注意語音語調的穩定性,同樣的話用不同語氣說,在孩子聽來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信息。我們建議家長每天抽十分鐘進行鏡像練習——模仿孩子的表情語氣說話,這個訓練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孩子的感受。
此外,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對于孩子的成長周期中,當敏感遇見青春期,也是需要我們予以特別關注的。因為進入青春期的敏感孩子會面臨雙重挑戰。有位初中生的日記讓人心疼:今天臉上冒了顆痘,總覺得全班都在盯著我看,體育課假裝肚子疼逃去了醫務室。這個階段的孩子,既渴望獨立又依賴父母,既想表現個性又害怕與眾不同。家長朋友們要注意身體語言勝過千言萬語。當孩子突然抗拒擁抱時,可以改為并肩散步;發現孩子頻繁鎖房門時,記得敲門后等待五秒再進入。這個時期特別需要給孩子心理逃生通道,比如允許他們在難過時說我想自己待會兒,而不是追根究底。我們建議在家庭中建立情緒分級制度,用數字1-5表示當下溝通意愿,當孩子舉起三個手指時,代表現在只能接受十分鐘以內的簡單交流。以及電子設備管理需要特別智慧。敏感孩子更容易陷入網絡社交焦慮,但又依賴線上交流獲得安全感。可以采用契約式管理,與孩子共同制定使用守則,比如每周三晚飯后是全家的數字排毒時間。有位父親的做法值得參考:他發現女兒在游戲社群獲得認同感,便主動學習游戲知識,通過組隊玩耍建立起新的溝通橋梁。
孩子的敏感內心需要我們來關注和保護,更要以正確的視角和態度來對待,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本次主題我們整理了較為豐富的內容,分為上下篇來和大家詳細討論,歡迎感興趣的家長朋友們關注閱讀。